查詢關鍵字     搜尋結果共 110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的倫理問題 孫雲平 73
2 二十一世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病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之意涵 (ELSPI) 李瑞全 71
3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金美華 71
4 看見寫實、聽見浪漫──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 沈冬 70
5 視覺思維的魔力:《妳一生的預言》與《異星入境》 陳佩筠 70
6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Arleen Ionescu 70
7 山貓森林的省思:Singer 個體實踐的 整體論視野 彭春翎 69
8 從試驗、研究到推廣: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的組織與功能(1917-1999) 李力庸 69
9 美學教育:Arnold Berleant 對無關乎 利害美學的改造成功了嗎? 廖育正 69
10 日治時期川合真永臺灣語著作的幾點觀察 林香薇 68
11 從佛教的觀點談病人自主權 釋照量 68
12 魯迅、現代性與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考察 陳俊啟 67
13 「趨生畏死」與「趨樂避苦」之兩難 抉擇──「自主意願」:流動且幽微的 心靈答案 釋昭慧 67
14 五四民主、科學革新中的中正之道── 由李玉階對民主自由及宗教科學之實踐談起 黃崇修 67
15 從一位醫師的角度來看病人自主權利法 陳秀丹 67
16 將人與動物作「平等考量」的理據 — 與效益主義哲學家Peter Singer的對話 釋昭慧 66
17 古龍.楚原.變──1970年代港臺古龍武俠電影美術設計初探 黃猷欽 64
18 奈斯的深層山林哲學 程進發 64
19 山林倫理:體驗與推想 蕭振邦 64
20 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 林文凱 63
21 二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會」的成立與馬來亞華人的政治發展(1946-1957) 張曉威 63
22 性平治理與友善校園: 兒少保護主義的含蓄政治 賴麗芳 62
23 不可譯之道、不可道之名:雷慕沙與《道德經》翻譯 潘鳳娟 61
24 從敘事學談醫學倫理教育之 人性化改革 林慧如 61
25 音樂創作的記憶與遺忘——從創作筆記重探陳其鋼作品《源》的音樂語言 連憲升 60
26 從環境美學探討環境教育的場域概念 張育銘 60
27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齊嵩齡 59
28 為何同性戀平權不是同婚的有效理由?— 兼論剩餘認可 甯應斌(卡維波) 58
29 只破不立,無以為繼 — 談毀家廢婚派的幾點問題 何思瑩 58
30 韓愈祭文文體變革新探 姜龍翔 58
31 Exploiting Literary Fame?: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李根芳 57
32 語用學的應用——以錢鍾書《圍城》的對話為例 譚志明 57
33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莊宜文 54
34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環境意識 楊劍豐 54
35 商業性性交易的社會建構與賣淫改良論 甯應斌 53
36 香港社會的生活素質 ⽯丹理 52
37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蕭義玲 52
38 牟宗三與海德格 陳榮灼 51
39 Singer動物解放倫理學批判研究 李凱恩 51
40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41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許朝陽 48
42 流行語「殺很大」的複合化 黃金文、林鴻瑞 48
43 全球變遷下全球與台灣的永續發展願景 王從恕 48
44 《應用倫理研究通訊》改版誌言 李瑞全 46
45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莊宜文 44
46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梁慕靈 40
47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鍾雲鶯 35
48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張鼎國 34
49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莊憶萱 34
50 中國大陸《公司法修正草案》評析 — 以立法理念和治理結構為視角的考察 范健 33
51 全球莎士比亞與在地哈姆雷特:兩部莎士比亞電影改編 吳怡芬 32
52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涂藍云 32
53 第三十一期附刊 主編序 謝佳娟 31
54 藝術史的跨領域教育 蔡佩桂 31
55 寫生與勤學:圓山應舉與日本戰前、戰時的道德教育 曹嗣衡 31
56 被改版的藝術史:創作系所中的藝術史學習與教學 張琳 31
57 臧懋循之戲曲當行論——以其批改《玉茗堂四夢》為例 陳富容 30
58 對目前國際間處理全球貧窮問題的一些思考 王永慈 30
59 專號序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29
60 朱熹視角下的孟子聖賢定位探論 姜龍翔 29
61 永續發展脈絡下的環境倫理課程實施初步報告 朱建民、楊君仁、劉阿榮 29
62 營建防災管理與都市環境倫理 文祖湘、蕭玥涓 29
63 宋代小學的建構及其影響 周揚波 28
64 商業倫理SARS個案分析 — 娛樂百貨業SOGO百貨與大葉高島屋百貨處理員工染SARS之比較 林雅萱 28
65 藝術的進程: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藝術、製造業、商業勵進會對文雅藝術的提倡 謝佳娟 26
66 地緣與血緣的革命:方志敏與贛東北共產革命運動的興衰 林威杰 26
67 二十世紀初中國繪畫中男性裸露形象的改變 周芳美 26
68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蔡家丘 25
69 藤島武二的中國服飾女性像 兒島薰 著 林怡利 譯 25
70 朱元璋宗教政策演變之探究 張業祥 24
71 有緣千里來相會──臺北聖家堂彩繪玻璃的前世今生 于禮本 24
72 日治時期臺灣與朝鮮的米作──生產體系的比較 李力庸 24
73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卓庭伍 23
74 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 江美萱 23
75 臺灣當代基督教會移轉之現象——以中原大學四C教會為例 張蘊淨 23
76 醫療人權無國界--歐洲健康論壇(European Health Forum)對推展我國醫療人權改革工作的啟示 21
77 錯戀台北青春: 從 1960 年代三部台語片的無能男談起 沈曉茵 20
78 《漢書‧五行志》之董仲舒《春秋》災異說——以論弒為中心 宋惠如 19
79 詮解《論語》「過」觀 施盈佑 18
80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于禮本 18
81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林子晴 18
82 關愛何事:三部1970年代的瓊瑤片 沈曉茵 17
83 漢宋之間――程朱、船山、程樹德 詮釋《論語‧漆雕章》之比較 蔡家和 17
84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謝世宗 17
85 德國與臺灣的相會:1950-1970德國科倫方濟會省在臺南新營教區的教堂建築 于禮本 16
86 燔詩書 明法令 ——略論秦制的經學影響 李若暉 15
87 3D電影中的攝影眼:《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深度」探索 林克明 15
88 電子商務如何改變企業發展並開新局 周宏明 15
89 王道《大學億》析論——晚明《大學》詮釋之一側寫 朱湘鈺 15
90 引言--基因改造有機體與基因改造食品 朱建民 14
91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 黃猷欽 14
92 從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論王弼《論語釋疑》對《論語》形上根源的改換 涂藍云 14
93 科學家的理想與基因改造 林楨桓 撰文 / 董啟功 修改 14
94 歐洲共同體關於由基因科技改造食品之法律規範 吳志光 14
95 GMOs安全性的相關法律問題 何建志 14
96 董仲舒的陰陽五行說的認知意義 岑溢成 13
97 康有為維新思想對基督教的汲納與排拒 李安澤 13
98 何真即為真:十三世紀畫家之眼 艾瑞慈 12
99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盛鎧 9
100 康有為儒學國教化策略探析 許明珠 9
101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曾少千 8
102 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翻譯 8
103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謝世英 8
104 牟宗三先生論儒家道體義 鄧秀梅 8
105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許綺玲 7
106 道德的理想主義、積極向上之精神、產業組織與管制 張明宗 6
107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洪敏秀 5
108 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 五十殿 利治 4
109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金嬉英 1
110 Cindy Patton討論與愛滋病相關的 法律與醫療倫理問題 吳秀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