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 蔡篤堅 | 74 | 
						
							
							
							
							  | 2 |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 鄧宜菁 | 67 | 
						
							
							
							
							  | 3 | Hot Wars on Screen during the Cold War:Philosophical Situations in King Hu’s Martial Arts Films | James Wicks | 64 | 
						
							
							
							
							  | 4 | 性平治理與友善校園: 兒少保護主義的含蓄政治 | 賴麗芳 | 62 | 
						
							
							
							
							  | 5 | 超越破立修辭,回歸關鍵爭議 — 回應何思瑩 | 郭彥伯 | 62 | 
						
							
							
							
							  | 6 |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 林耀盛 | 61 | 
						
							
							
							
							  | 7 | 佛教「無罣礙」的生死觀 | 釋照澄 | 59 | 
						
							
							
							
							  | 8 | 只破不立,無以為繼 — 談毀家廢婚派的幾點問題 | 何思瑩 | 58 | 
						
							
							
							
							  | 9 | 從伴侶制重新思考共同生活的可能 | 郭彥伯 | 58 | 
						
							
							
							
							  | 10 | 排除與補殘 — 從晚近同婚倡議探究臺灣性別政治鬥爭 | 洪凌 | 58 | 
						
							
							
							
							  | 11 | 虛擬的懷古場所‧真實的身體經——上京紀行詩的李陵臺書寫 | 李嘉瑜 | 57 | 
						
							
							
							
							  | 12 | Exploiting Literary Fame?: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 李根芳 | 57 | 
						
							
							
							
							  | 13 | 現代戀愛與傳統家庭的倫理衝突: 從臺語電影家庭倫理文藝愛情類型看1950-1960年代愛情、婚姻、家庭的道德想像 | 王君琦 | 53 | 
						
							
							
							
							  | 14 |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 蕭義玲 | 52 | 
						
							
							
							
							  | 15 |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 梁慕靈 | 50 | 
						
							
							
							
							  | 16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 17 | 海上‧奇觀——論晚清上海「水龍會」對城市文化的視覺性建構 | 趙家琦 | 48 | 
						
							
							
							
							  | 18 | 六○年代香港現代主義迷思——以〈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為例 | 鄭蕾 | 47 | 
						
							
							
							
							  | 19 | 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 | 王學玲 | 46 | 
						
							
							
							
							  | 20 | 方苞禮學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以冠、婚、喪、祭為核心 | 丁亞傑 | 44 | 
						
							
							
							
							  | 21 | 「西方藝術史研究的新視界」專號序言 | 楊尹瑄 (專號客座主編) | 36 | 
						
							
							
							
							  | 22 | 想像的東方:錢納利繪畫中的蜑家女子圖像探究 | 蔡伊婷 | 36 | 
						
							
							
							
							  | 23 |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 呂文翠 | 36 | 
						
							
							
							
							  | 24 | 截圖作為攝影:以維克多.柏根作品《來世》為例 | 朱盈樺 | 36 | 
						
							
							
							
							  | 25 | 聲音異質學,似怪物的藝術—— 阿洛拉與卡蕯地亞的政治藝術中的聲音 | 陳蕉 | 35 | 
						
							
							
							
							  | 26 | 懷舊音軌.變奏影像 | 談玉儀 | 33 | 
						
							
							
							
							  | 27 | 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 | 莊宜文 | 33 | 
						
							
							
							
							  | 28 |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 許綺玲 | 33 | 
						
							
							
							
							  | 29 | 薩德侯爵小說中巴洛克風格的圖畫 | 賴軍維 | 33 | 
						
							
							
							
							  | 30 | 國族主義與現代性的交涉:翁倩玉冷戰時期之明星形塑 | 江美萱 | 32 | 
						
							
							
							
							  | 31 | 全球莎士比亞與在地哈姆雷特:兩部莎士比亞電影改編 | 吳怡芬 | 32 | 
						
							
							
							
							  | 32 | Recoding the Marvelous: The Medieval Vision Paradigm and Dante’s Commedia | Matt Horn | 32 | 
						
							
							
							
							  | 33 |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 簡素琤 | 32 | 
						
							
							
							
							  | 34 |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 王聖閎 | 31 | 
						
							
							
							
							  | 35 |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 毛文芳 | 30 | 
						
							
							
							
							  | 36 |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 蔡家丘 | 25 | 
						
							
							
							
							  | 37 | 中唐士人的南方教化: 以韓愈、柳宗元為考察中心 | 王志浩 | 24 | 
						
							
							
							
							  | 38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 39 | 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 | 蔡家丘 | 19 | 
						
							
							
							
							  | 40 |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 孫松榮 | 19 | 
						
							
							
							
							  | 41 | 越儒黎貴惇的中國想像 | 林維杰 | 19 | 
						
							
							
							
							  | 42 |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 林子晴 | 18 | 
						
							
							
							
							  | 43 | 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中的檔案藝術與對話美學 | 盛鎧 | 14 | 
						
							
							
							
							  | 44 |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 安雅蘭 | 12 | 
						
							
							
							
							  | 45 | 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 |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翻譯 | 8 | 
						
							
							
							
							  | 46 | 不再無禮:克萊蒙‧維哥影片中的情感第三空間 | 劉紀雯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