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關鍵字 實踐    搜尋結果共 124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公共哲學在臺灣: 以「哲學星期五」為個案的考察 吳豐維 77
2 從幾個面向探討臺灣哲學諮商的發展和困境 呂健吉 77
3 培養未來人才:兒童哲學教育的必要性與實踐 陳瓊霞 77
4 「禪定」與「智慧」的靈性修養:論《六祖壇經》之人格教育 王嘉陵 76
5 自我覺察:宋明新儒家實踐哲學與當代諮商心理學的觀點 吳美瑤 76
6 落身於家:人文臨床視野下的居家照顧倫理 陳薈雅、林雅萍、林耀盛 73
7 專業倫理實踐初探:以臨床心理能力養成為例 李維倫 73
8 由儒家場域與處境觀點看愛情中薩提爾理論後入聖的可能性 蘇子媖 72
9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黃崇修 72
10 公共衛生倫理學之基本原則與全球流行病之實踐分析:儒家生命倫理學之效用與應用 李瑞全 71
11 試析嵇康理想人格的宗教向度 陳佩君 70
12 「念死」到「慈悲」的轉化:自我覺知 與饒益他者的倫理轉化與超越性 嚴瑋泓 70
13 宗教場域內之詮釋學的實踐 ──Brian Gregor 之呂格爾之宗教詮釋學 黃筱慧 70
14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汪文聖 70
15 山貓森林的省思:Singer 個體實踐的 整體論視野 彭春翎 69
16 幫助受苦者 ──對關懷倫理學中理想關懷行動之分析 王嬿翔 69
17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謝君直 68
18 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1 李瑞全 68
19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蕭玉霜 68
20 魯迅、現代性與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考察 陳俊啟 67
21 五四民主、科學革新中的中正之道── 由李玉階對民主自由及宗教科學之實踐談起 黃崇修 67
22 從一位醫師的角度來看病人自主權利法 陳秀丹 67
23 唐牟二先生對華嚴天臺之詮釋的比較 陳榮灼 66
24 唐君毅的感通論述:對《易》、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 林維杰 66
25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簡山根 65
26 建置「禮樂」的完型 (Gestalt) 結構 — 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曾暐傑 65
27 高階音樂存有學中的作品類型辯論 是否只對哲學本身有益? 許昊仁 65
28 山林倫理是公民倫理 — 由「無痕山林」與〈失去山林的孩子〉 談起 劉久清 64
29 奈斯的深層山林哲學 程進發 64
30 論環境正義的多元涵義 石慧瑩 63
31 Artaud et Adamov : du théâtre de la cruauté au théâtre de la séparation 朱鴻洲 63
32 從《葛拉瑪經》的「十事勿著」闡述佛教「倫理抉擇」的特性 釋法律 63
33 「大眾語」創作的試驗:陳子展《詩經》白話翻譯與大眾語運動之研究 史甄陶 62
34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黃宗潔 62
35 愛的圈養: 晚近臺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洪凌 62
36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陳奕傑、許樹珍 61
37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林耀盛 61
38 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 廖珮芸 61
39 以差異原則分析長期照護之健康照護需求與實踐 蕭玉霜 61
40 覺之教育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學 高柏園 60
41 環境德行倫理學的研究趨勢 程進發 60
42 從環境美學探討環境教育的場域概念 張育銘 60
43 內在價值的反思 瞿慎思 60
44 永恆與生命意義 — 超越死亡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柯志明 59
45 從納斯邦、丹尼爾斯之健康照護需求觀點論長期照護之實踐與挑戰 蕭玉霜 57
46 墨學方法於當代醫學倫理之應用 蕭宏恩 57
47 論荀子「自然、人性與道德根源」的關係 何淑靜 56
48 倫理關照下的人類幸福之概念研究: 以美感倫理為幸福底景, 兼談美學作為倫理學之母的可行性 劉秀春 54
49 「上以禮神明」:《管子‧君臣》與《荀子》之禮治思想 佐藤將之 53
50 王船山論存養本心的工夫——心、意/性、情貫通之道 陳祺助 52
51 臺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 陳嘉鳳、周才忠 52
52 醫病關係=關懷關係? 廖瑞琪 50
53 淺談中國(魏晉)山水審美中的自然觀照方式 劉秀春 49
54 永續發展與行善的誘惑 徐佐銘 47
55 自然步調與企業實踐永續發展之道 程進發 47
56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余育婷 45
57 企業倫理的理論與實踐初探 張培新 44
58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林蘭芳 43
59 臺灣九年一貫課程之人權教育的內涵與實踐 田若屏 43
60 兩岸華資企業實踐社會責任與世界最新現況報導 江顯新 40
61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王育雯 40
62 儒家的實踐擴充論與生命倫理學的包含問題 林遠澤 38
63 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許宗興 36
64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陳政揚 34
65 從「南島」到「泛.南.島」: 談高雄市立美術館南方論述轉向 呂佩怡 33
66 薩德侯爵小說中巴洛克風格的圖畫 賴軍維 33
67 中國大陸《公司法修正草案》評析 — 以立法理念和治理結構為視角的考察 范健 33
68 從《大胡笳》的記憶演奏探尋古琴樂譜與詮釋 張雅婷 33
69 以玄智觀照玄理:成玄英重玄老學中「玄聖」的內在義路 江淑君 32
70 余英時的精神鍛鍊與生命實踐 謝政諭 31
71 藝術史的跨領域教育 蔡佩桂 31
72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卓清芬 31
73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王聖閎 31
74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王聖閎 30
75 Can the Two-Level Moral Thinking Reconcile the Rivalry of Contextualism and Principled Ethic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Winkler and Hare 黃慧英 30
76 專號序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29
77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楊祖漢 29
78 企業責任與可持續性倫理 葉保強 29
79 孟子論辯探究 林憶芝 29
80 專號序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28
81 從數位轉向到美學運算:論數位世代科技藝術的新美學 邱誌勇 27
82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史甄陶 27
83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廖崇斐 26
84 文創時代的藝術生產:陳界仁、曹斐與安迪·沃荷 蔡佩桂 26
85 生態倫理學的內涵及其實踐 楊冠政 26
86 宋儒論《大學》「至善」-以朱子學為中心的討論 翟奎鳳 25
87 朱丹溪「內靜外敬」思維之可能性探討一種醫學身體觀視野的嘗試性解讀 黃崇修 25
88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孫松榮 25
89 中唐士人的南方教化: 以韓愈、柳宗元為考察中心 王志浩 24
90 程朱、陸王二系的會通 楊祖漢 24
91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賴柯助 24
92 企業永續經營的願景與實踐 葉保強 23
93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李瑞全 21
94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康珮 20
95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關啟匡 20
96 儒家聖人觀之發源:《論語》聖人觀探析 侯展捷 19
97 萬廷言論未發之中與易圖之關係 鄧秀梅 19
98 論何心隱的「講學」思想 韓曉華 18
99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林子晴 18
100 王船山論心、物貫通之道——兼略論格物致知的工夫 陳祺助 18
101 從Religion與「宗教」的碰撞看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李彥儀 16
102 從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 江凌青 16
103 雜文世界中的林連玉—— 論其内在的自我意識、價值觀念與思辨模式 關啓匡 16
104 分析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從第275個鏡頭到第298個鏡頭:上下樓梯的女人、走廊與迷宮、電影與它的皺褶 劉永晧 15
105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 孫松榮 15
106 從主理的觀點看朱子的哲學 楊祖漢 15
107 從「君子之射」思考習射的現代意義 廖崇斐 14
108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 黃猷欽 14
109 從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論王弼《論語釋疑》對《論語》形上根源的改換 涂藍云 14
110 江右王門學者鄒東廓之戒懼說論析 張衛紅 14
111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安雅蘭 12
112 《老子》的自然思想析論 ——以牟宗三先生的詮釋所做的探討 曾珮琦 11
113 晚明李見羅的止脩學說 侯潔之 10
114 從康德到海德格── 試論當代學者於孟子詮釋上的一項爭議 謝君讚 10
115 儒家的生命倫理學結構 李瑞全 9
116 朱子的經權觀析論 蕭美齡 9
117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江凌青 9
118 就牟宗三對陽明後學的流弊的看法提出省思 許惠敏 9
119 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翻譯 8
120 意大利畫家查農的中國古畫收藏及其在華的展覽與創作活動(1928–37年) 洪再新 7
121 網路同性戀實踐的結構限制:倫理與權力的問題 趙煬 5
122 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 五十殿 利治 4
123 石川欽一郎台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概念的建構 楊永源 3
124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金嬉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