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倫理關照下的人類幸福之概念研究: 以美感倫理為幸福底景, 兼談美學作為倫理學之母的可行性


作者
劉秀春
Author
關鍵詞
Keywords
NIL
摘要

Edward Jarvis Bond 在《倫理學與幸福人生:道德哲學導論》(以下簡稱《幸福》)(Ethics and Human Well-being: An Introduction to MoralPhilosophy, 1996)1中,探討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倫理議題,這些議題背後隱藏著一般人對「道德哲學」理論所表達的意見;「道德哲學」內在於哲學本身,提出最基本的道德問題為起點,比如:我們怎樣分辨善與惡?人類是自由的嗎?倫理本身如何可能?同時涉及形上學的本質、理論知識的認知等範疇。而在為道德建立社會性的基礎,探討人類行為合適與否的整個哲學分支,如今往往只被稱為「倫理學」。由於在當今的許多倫理主張或道德哲學的論述中,常伴隨著思想混淆的情況,有些是出自於個人主觀判斷,或是誤以為可用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來詮釋道德,卻落入局域性的思考,對「道德」本身的實質探究:如善惡對錯,品行性格的好壞,依然待解。所以,《幸福》在導引讀者瀏覽各種倫理學的理論主張時,以清晰的邏輯思考同時回溯道德的本質,揭露其信念背後所據以行動、發展的生成根源,比較各種不同的倫理觀點,並從中論證其優劣。在論述過程中,採取客觀價值論的觀點,維護道德理性的優位性,指出有一種超越個人主觀與文化相對論的普遍道德存在,並根據「實踐理性」(practical reason)為道德勾勒一個實質性的觀點架構,以人類幸福作為所有價值的最終根源,最後提出「社群公共論」(communalism)的道德理論,試圖為全人類的美好生活尋找出路。

從道德的生成來看,道德是由人與他人一連串互動磨和的過程中,為求彼此和諧共處,雙方努力的展現出一種善的意向所貞定的。依此看來,道德不是教條,是為了把握生命實存的意義而開展,倫理價值是在活生生的現實境況中體現。然而就人類對自我存在的體認,以及關於人的自我存在意義與價值問題,多數人在藉由理性認知反省之前,先是出自於一種直覺感受。人們也常經由具體生活經驗的感受中直接獲得啟示,這些經驗包括存在的、宗教的、道德的、美感的各種不同向度的經驗,其中以對美感經驗的體會,是大多數人普遍與尋常的遇逢。本文即試圖從本源上探問道德與美感二者內在的統一性,一方面結合美感與倫理作為人類幸福的底景;另一方面,則從美與善有所聯繫與區別的面相,兼談美學作為倫理學之母的可行性。

Synop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