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古龍.楚原.變──1970年代港臺古龍武俠電影美術設計初探 |
黃猷欽 |
64 |
2 |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
葉常泓 |
49 |
3 |
海上‧奇觀——論晚清上海「水龍會」對城市文化的視覺性建構 |
趙家琦 |
48 |
4 |
六○年代香港現代主義迷思——以〈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為例 |
鄭蕾 |
47 |
5 |
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皞之象」的呈現 |
馬雅貞 |
45 |
6 |
The World and Japan: Animated Anxiety in a Global Age |
John Lance Griffith |
39 |
7 |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
李慧玲 |
39 |
8 |
米開朗基羅藝術表現中的 未完成(non-finito)概念 |
蘇信恩 |
37 |
9 |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
Katy Masuga |
34 |
10 |
2046 de Wong Kar-wai:Topologie d'un secret ou piege psychanalytique? |
Erik Bordeleau |
34 |
11 |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
曾少千 |
33 |
12 |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
王聖閎 |
31 |
13 |
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的生成軌跡 |
王萬睿 |
28 |
14 |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臺語片明星現象:「明星夢」與「香港熱」之探討 |
梁碧茹 |
23 |
15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16 |
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 |
江美萱 |
23 |
17 |
遊園花王子︰楊凡的性別羅曼史 |
沈曉茵 |
23 |
18 |
龍成于野──1970 年代末香港功夫電影中的城鄉對立與 日常微觀 |
黃猷欽 |
22 |
19 |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
林子晴 |
18 |
20 |
德萊葉的「白」──從顏色作為減法影像到至上主義繪畫之異度空間 |
李佩盈 |
15 |
21 |
對中國美術史研究中再現論述模式的省思 |
石守謙 |
15 |
22 |
鄉村城市:侯孝賢與陳坤厚城市喜劇中的臺北 |
林文淇 |
11 |
23 |
尋找臺灣當代酷兒電影中《梁山伯與祝英台》 及「凌波熱」論述之遺緒 |
王君琦 |
11 |
24 |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
盛鎧 |
9 |
25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
26 |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
盛鎧 |
7 |
27 |
二十世紀初中國醫療廣告圖像與身體描繪 |
吳方正 |
4 |
28 |
在英雄殞落之後的英雄:Gericault 的《梅杜莎之筏》 |
Gregor Wedekind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