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貓森林的省思:Singer 個體實踐的 整體論視野 | 
							  彭春翎 | 
							  69 | 
							
						
							
							
							
							  | 2 | 
							  五四民主、科學革新中的中正之道── 由李玉階對民主自由及宗教科學之實踐談起 | 
							  黃崇修 | 
							  67 | 
							
						
							
							
							
							  | 3 | 
							  奈斯的深層山林哲學 | 
							  程進發 | 
							  64 | 
							
						
							
							
							
							  | 4 |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 | 
							  蔡智豪 | 
							  64 | 
							
						
							
							
							
							  | 5 | 
							  論環境正義的多元涵義 | 
							  石慧瑩 | 
							  63 | 
							
						
							
							
							
							  | 6 | 
							  二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會」的成立與馬來亞華人的政治發展(1946-1957) | 
							  張曉威 | 
							  63 | 
							
						
							
							
							
							  | 7 | 
							  性平治理與友善校園: 兒少保護主義的含蓄政治 | 
							  賴麗芳 | 
							  62 | 
							
						
							
							
							
							  | 8 | 
							  「大眾語」創作的試驗:陳子展《詩經》白話翻譯與大眾語運動之研究 | 
							  史甄陶 | 
							  62 | 
							
						
							
							
							
							  | 9 | 
							  性運2.0:歷史與當下的雙向運動 | 
							  王顥中 | 
							  62 | 
							
						
							
							
							
							  | 10 | 
							  酷兒左翼「超英趕美」?「同性戀正典化」的偏執及臺灣同志運動的修復詮釋 | 
							  劉文 | 
							  58 | 
							
						
							
							
							
							  | 11 | 
							  從伴侶制重新思考共同生活的可能 | 
							  郭彥伯 | 
							  58 | 
							
						
							
							
							
							  | 12 | 
							  愛生、自然凝觀與道:以孟祥森的文學/哲學的環境書寫作為接點 | 
							  江⽇新 | 
							  53 | 
							
						
							
							
							
							  | 13 | 
							  誰的人權: 防制人口販運運動的人權家國階序 | 
							  鄭亘良 | 
							  53 | 
							
						
							
							
							
							  | 14 | 
							  臺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 | 
							  陳嘉鳳、周才忠 | 
							  52 | 
							
						
							
							
							
							  | 15 | 
							  Singer動物解放倫理學批判研究 | 
							  李凱恩 | 
							  51 | 
							
						
							
							
							
							  | 16 | 
							  檢視Tom Regan對Peter Singer的三個批判 | 
							  張育銘 | 
							  51 | 
							
						
							
							
							
							  | 17 | 
							  正義的本土化 — 台灣對歐美環境 正義理論的繼受及其所面臨之困難 | 
							  黃之棟、黃瑞祺 | 
							  46 | 
							
						
							
							
							
							  | 18 |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 
							  鄭麗榕 | 
							  43 | 
							
						
							
							
							
							  | 19 | 
							  〈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 
							  許綺玲 | 
							  41 | 
							
						
							
							
							
							  | 20 |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 
							  鄭麗榕 | 
							  36 | 
							
						
							
							
							
							  | 21 | 
							  給我洲後村,我將翻轉全臺灣──試論二重疏洪道洲後村拆遷抗爭事件的歷史意義 | 
							  陳君愷、賴建寰 | 
							  36 | 
							
						
							
							
							
							  | 22 |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 
							  簡素琤 | 
							  32 | 
							
						
							
							
							
							  | 23 | 
							  專號序 |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 
							  28 | 
							
						
							
							
							
							  | 24 |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 
							  史惟筑 | 
							  28 | 
							
						
							
							
							
							  | 25 |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 《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 
							  王念英 | 
							  28 | 
							
						
							
							
							
							  | 26 | 
							  台灣齋堂個案研究——以大溪齋明寺為中心 | 
							  吳學明 | 
							  28 | 
							
						
							
							
							
							  | 27 | 
							  地緣與血緣的革命:方志敏與贛東北共產革命運動的興衰 | 
							  林威杰 | 
							  26 | 
							
						
							
							
							
							  | 28 | 
							  20 世紀初期澳洲報刊中的排華運動與社會輿論 | 
							  王光輝 | 
							  26 | 
							
						
							
							
							
							  | 29 | 
							  台灣生態保育運動的獨行俠 — 陳玉峰 | 
							  黃柏翰 | 
							  26 | 
							
						
							
							
							
							  | 30 | 
							  有緣千里來相會──臺北聖家堂彩繪玻璃的前世今生 | 
							  于禮本 | 
							  24 | 
							
						
							
							
							
							  | 31 | 
							  抗戰時期浙江省國民黨婦運幹部訓練班述略 | 
							  宋青紅 | 
							  24 | 
							
						
							
							
							
							  | 32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 33 | 
							  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 | 
							  江美萱 | 
							  23 | 
							
						
							
							
							
							  | 34 | 
							  龍成于野──1970 年代末香港功夫電影中的城鄉對立與 日常微觀 | 
							  黃猷欽 | 
							  22 | 
							
						
							
							
							
							  | 35 |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李威寰 | 
							  22 | 
							
						
							
							
							
							  | 36 |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 
							  陳德馨 | 
							  20 | 
							
						
							
							
							
							  | 37 |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 
							  于禮本 | 
							  18 | 
							
						
							
							
							
							  | 38 | 
							  論何心隱的「講學」思想 | 
							  韓曉華 | 
							  18 | 
							
						
							
							
							
							  | 39 |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 
							  黃桂瑩 | 
							  17 | 
							
						
							
							
							
							  | 40 | 
							  德國與臺灣的相會:1950-1970德國科倫方濟會省在臺南新營教區的教堂建築 | 
							  于禮本 | 
							  16 | 
							
						
							
							
							
							  | 41 | 
							  從Religion與「宗教」的碰撞看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 
							  李彥儀 | 
							  16 | 
							
						
							
							
							
							  | 42 | 
							  分析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從第275個鏡頭到第298個鏡頭:上下樓梯的女人、走廊與迷宮、電影與它的皺褶 | 
							  劉永晧 | 
							  15 | 
							
						
							
							
							
							  | 43 |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 
							  謝世英 | 
							  13 | 
							
						
							
							
							
							  | 44 | 
							  康有為維新思想對基督教的汲納與排拒 | 
							  李安澤 | 
							  13 | 
							
						
							
							
							
							  | 45 |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 
							  盛鎧 | 
							  9 | 
							
						
							
							
							
							  | 46 | 
							  康有為儒學國教化策略探析 | 
							  許明珠 | 
							  9 | 
							
						
							
							
							
							  | 47 | 
							  意大利畫家查農的中國古畫收藏及其在華的展覽與創作活動(1928–37年) | 
							  洪再新 | 
							  7 | 
							
						
							
							
							
							  | 48 | 
							  從人本心理學到超個人心理學的思索 --中西方心理治療之融合 | 
							  陳玉芳 | 
							  7 | 
							
						
							
							
							
							  | 49 |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 
							  洪敏秀 | 
							  5 | 
							
						
							
							
							
							  | 50 | 
							  On the Inventing of AIDS ---- 專訪 Cindy Patton | 
							  出 席 者 : 李瑞全、甯應斌、吳秀瑾 /  錄 音 整 理 : 吳秀瑾 / 校 定 : 李瑞全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