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邁向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論孔子教育哲學中的靈性作用 |
何佳瑞 |
76 |
2 |
通過他者的注視在 covid-19 疫情下如何回應 |
宋松山 |
75 |
3 |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的倫理問題 |
孫雲平 |
73 |
4 |
攸關新冠病毒疫情之治人醫心生命文化反思 |
蔡篤堅 |
71 |
5 |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
金美華 |
71 |
6 |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
Arleen Ionescu |
70 |
7 |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
劉俊法 |
69 |
8 |
疫中為易:夕惕若,厲无咎 |
瞿慎思 |
69 |
9 |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
蔡林樟 |
69 |
10 |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
謝君直 |
68 |
11 |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
蕭振聲 |
65 |
12 |
《莊子‧天運篇》「黃帝咸池論樂」 哲學義蘊新探 — 以鍾泰《莊子發微》 為核心的詮釋 |
李德材 |
65 |
13 |
聲音、音樂及其應用思考 |
蕭振邦 |
65 |
14 |
走出「樹文明」之倫理悖論 — 為 The Tree: Meaning and Myth 做中文版序所思 |
劉悅笛 |
64 |
15 |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
林春銀 |
64 |
16 |
山林倫理:體驗與推想 |
蕭振邦 |
64 |
17 |
臺灣‧朝鮮總督府專賣政策比較研究-社會經濟遺產與「國家」能力的差異- |
文明基 |
63 |
18 |
王船山與朱子工夫論比較 |
陳祺助 |
62 |
19 |
Reflections on Maurice Ravel’s Creativity |
Arbie Orenstein |
61 |
20 |
(中譯題目)殺人的倫理學──從非道德觀點來看 |
蔡承志 |
59 |
21 |
論荀子「自然、人性與道德根源」的關係 |
何淑靜 |
56 |
22 |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
蔡家和 |
54 |
23 |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
何雅雯 |
53 |
24 |
李慈銘〈讀國語簡端記〉補箋 |
郭萬青 |
52 |
25 |
|
|
51 |
26 |
論荀子「聖人生禮義」所含藏的問題 |
何淑靜 |
50 |
27 |
流行語「殺很大」的複合化 |
黃金文、林鴻瑞 |
48 |
28 |
王船山論《大學》的格物致知 ──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中心 |
蔡家和 |
47 |
29 |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
王妙純 |
44 |
30 |
方苞禮學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以冠、婚、喪、祭為核心 |
丁亞傑 |
44 |
31 |
嘉靖朝錦衣衛首長之職權與活動──以陸炳(1510-1560)為例 |
吳振漢 |
42 |
32 |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
Liz Thompson |
37 |
33 |
《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 |
侯潔之 |
36 |
34 |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
李宗定 |
35 |
35 |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
鍾雲鶯 |
35 |
36 |
聲音異質學,似怪物的藝術—— 阿洛拉與卡蕯地亞的政治藝術中的聲音 |
陳蕉 |
35 |
37 |
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 |
林維杰 |
34 |
38 |
《左傳》、《國語》中引詩、書的套式-兼論《詩經》的成書過程 |
魏培泉 |
33 |
39 |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
李美燕 |
33 |
40 |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
許綺玲 |
33 |
41 |
《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 |
廖育正 |
33 |
42 |
臧懋循之戲曲當行論——以其批改《玉茗堂四夢》為例 |
陳富容 |
30 |
43 |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
王聖閎 |
30 |
44 |
儒家學者對佛家輪迴思想的回應與超越──以羅近溪和熊十力為考察中心 |
江一煥 |
30 |
45 |
論王韜《瀛壖雜志》之權力象徵與時代性 |
余姒珉 |
30 |
46 |
船山莊學之研究:探析「凝神」之飽滿義涵 |
施盈佑 |
30 |
47 |
論永續發展及人與天地萬物之關係: 儒家之論述 |
李瑞全 |
29 |
48 |
論老子思想中的可持續性 |
高柏園 |
29 |
49 |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
史甄陶 |
27 |
50 |
對陽明神秘經驗問題的重新思考 ——以湯浅泰雄哲學為參照 |
陳廷嘉 |
27 |
51 |
宋儒論《大學》「至善」-以朱子學為中心的討論 |
翟奎鳳 |
25 |
52 |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
葉嘉華 |
24 |
53 |
戴君仁與唐君毅論陽明格致思想異同 |
陳政揚 |
22 |
54 |
殊途與同歸──論羅念菴學術在王學中的定位問題 |
袁光儀 |
21 |
55 |
康德、牟宗三「物自身」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 ――從「現象與物自身」到「目的與存在」 |
吳甿 |
21 |
56 |
獨特視角下的章學誠研究 ——《章學誠研究述評(1920-1985)》之述評 |
賈慶軍 |
21 |
57 |
從名物制度之學看經典詮釋 |
葉國良 |
20 |
58 |
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 |
蔡家丘 |
19 |
59 |
王船山論心、物貫通之道——兼略論格物致知的工夫 |
陳祺助 |
18 |
60 |
德國與臺灣的相會:1950-1970德國科倫方濟會省在臺南新營教區的教堂建築 |
于禮本 |
16 |
61 |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
巫佩蓉 |
13 |
62 |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
謝世英 |
13 |
63 |
《論語》「君子不器」新詮 ──從傳統詮釋與康德目的論談起 |
連育平 |
13 |
64 |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
陳德馨 |
10 |
65 |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
江凌青 |
9 |
66 |
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 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 |
黃瑩暖 |
8 |
67 |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
許綺玲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