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翻轉哲學傳播的可能性: 連結哲學與大眾的新媒體 |
邱獻儀、鄭凱元 |
77 |
2 |
氣候變遷課題中向未來世代負責:梅洛龐蒂時間性結構中的他人 |
林靜秀 |
73 |
3 |
由儒家場域與處境觀點看愛情中薩提爾理論後入聖的可能性 |
蘇子媖 |
72 |
4 |
大 COVID 時代的疫苗分配與接種政策倫理考量 |
葉明叡 |
71 |
5 |
宗教場域內之詮釋學的實踐 ──Brian Gregor 之呂格爾之宗教詮釋學 |
黃筱慧 |
70 |
6 |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
汪文聖 |
70 |
7 |
從試驗、研究到推廣: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的組織與功能(1917-1999) |
李力庸 |
69 |
8 |
從「場域」概念看宋詩壇的運作──以文學總集為中心的考察 |
凌頌榮 |
68 |
9 |
建置「禮樂」的完型 (Gestalt) 結構 — 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
曾暐傑 |
65 |
10 |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
廖啟宏 |
62 |
11 |
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 |
廖珮芸 |
61 |
12 |
從敘事學談醫學倫理教育之 人性化改革 |
林慧如 |
61 |
13 |
從環境美學探討環境教育的場域概念 |
張育銘 |
60 |
14 |
倫理、敘事與美好生活的追求 |
林慧如 |
57 |
15 |
當政治遇上動物 — 多元政治意識形態下的動物保護觀點 |
吳宗憲 |
56 |
16 |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
梁慕靈 |
50 |
17 |
日治時期隘勇線推進與蕃界之內涵轉變 |
鄭安晞 |
50 |
18 |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
蕭振邦、曾安國 |
49 |
19 |
|
|
49 |
20 |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
葉常泓 |
49 |
21 |
周亮工的「反流派」詩學 |
謝明陽 |
41 |
22 |
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
許宗興 |
36 |
23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24 |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
曾少千 |
33 |
25 |
從「南島」到「泛.南.島」: 談高雄市立美術館南方論述轉向 |
呂佩怡 |
33 |
26 |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
33 |
27 |
After (the Death of) Theory Some Reflections, Some Recollections, a Repetition |
張錦忠 |
32 |
28 |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
王聖閎 |
31 |
29 |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
何嘉誼 |
31 |
30 |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
王聖閎 |
30 |
31 |
從澄清誤解的角度談《莊子》思想 |
蕭裕民 |
30 |
32 |
從朱子學到「古道論」:十八世紀日本國學文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
王小林 |
30 |
33 |
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的生成軌跡 |
王萬睿 |
28 |
34 |
1880年代英文旅行手冊中的京都古寺:佛教美術史書出現之前的古寺遊賞 |
巫佩蓉 |
27 |
35 |
中國版畫的荷蘭範本:韓懷德的《牧林特立圖》研究 |
王靜靈著 洪楷晴譯 |
26 |
36 |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
葉嘉華 |
24 |
37 |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
彭宇薰 |
24 |
38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39 |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
王慧茹 |
22 |
40 |
戴君仁與唐君毅論陽明格致思想異同 |
陳政揚 |
22 |
41 |
龍成于野──1970 年代末香港功夫電影中的城鄉對立與 日常微觀 |
黃猷欽 |
22 |
42 |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李威寰 |
22 |
43 |
「選擇」及「轉譯」: 全球史視野下的「西洋」多層木套杯 |
施靜菲 |
21 |
44 |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
林子晴 |
18 |
45 |
3D電影中的攝影眼:《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深度」探索 |
林克明 |
15 |
46 |
《南國再見,南國》: 另一波電影風格的開始 |
沈曉茵 |
11 |
47 |
Subjectivity and Belief: Walter Benn Michaels' Re-circulation of Classical Pragmatism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Studies |
何春蕤 |
8 |
48 |
陳澄波圖片收藏與陳澄波繪畫 |
李淑珠 |
7 |
49 |
近十年中國佛教美術的研究動向(1998-2008)—英文、日文部分 |
林聖智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