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守靜與用靜──韓非的虛靜術用 | 
							  廖育正 | 
							  79 | 
							
						
							
							
							
							  | 2 | 
							  從救生艇倫理學反思COVID-19大流行時期的資源援助問題 | 
							  林恩志 | 
							  74 | 
							
						
							
							
							
							  | 3 | 
							  性哲學及其不滿──論高德曼的簡性 | 
							  甯應斌 | 
							  74 | 
							
						
							
							
							
							  | 4 |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 
							  余安邦 | 
							  73 | 
							
						
							
							
							
							  | 5 |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 
							  劉毅鳴 | 
							  72 | 
							
						
							
							
							
							  | 6 | 
							   | 
							   | 
							  71 | 
							
						
							
							
							
							  | 7 |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諮商倫理 | 
							  李岳庭 | 
							  69 | 
							
						
							
							
							
							  | 8 | 
							  「趨生畏死」與「趨樂避苦」之兩難 抉擇──「自主意願」:流動且幽微的 心靈答案 | 
							  釋昭慧 | 
							  67 | 
							
						
							
							
							
							  | 9 |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 
							  廖育正 | 
							  64 | 
							
						
							
							
							
							  | 10 | 
							  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 | 
							  林文凱 | 
							  63 | 
							
						
							
							
							
							  | 11 |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 
							  黃宗潔 | 
							  62 | 
							
						
							
							
							
							  | 12 | 
							  晚清臺灣人李望洋宦遊甘肅的處境及心境 | 
							  陳家煌 | 
							  58 | 
							
						
							
							
							
							  | 13 | 
							  虛擬的懷古場所‧真實的身體經——上京紀行詩的李陵臺書寫 | 
							  李嘉瑜 | 
							  57 | 
							
						
							
							
							
							  | 14 | 
							  從納斯邦、丹尼爾斯之健康照護需求觀點論長期照護之實踐與挑戰 | 
							  蕭玉霜 | 
							  57 | 
							
						
							
							
							
							  | 15 |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 
							  莊宜文 | 
							  54 | 
							
						
							
							
							
							  | 16 |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 
							  何雅雯 | 
							  53 | 
							
						
							
							
							
							  | 17 | 
							   | 
							   | 
							  51 | 
							
						
							
							
							
							  | 18 |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 
							  葉常泓 | 
							  49 | 
							
						
							
							
							
							  | 19 | 
							  漢樂府〈薤露〉、〈蒿里〉之原型與流變 | 
							  劉德玲 | 
							  47 | 
							
						
							
							
							
							  | 20 | 
							  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編纂流傳的文化史考察 | 
							  張伯偉 | 
							  46 | 
							
						
							
							
							
							  | 21 |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 
							  鄭麗榕 | 
							  43 | 
							
						
							
							
							
							  | 22 |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 
							  王育雯 | 
							  40 | 
							
						
							
							
							
							  | 23 | 
							  後五四時期的社會文化理想-劉咸炘論農業經濟生活的德能 | 
							  魏綵瑩 | 
							  36 | 
							
						
							
							
							
							  | 24 | 
							  聲音異質學,似怪物的藝術—— 阿洛拉與卡蕯地亞的政治藝術中的聲音 | 
							  陳蕉 | 
							  35 | 
							
						
							
							
							
							  | 25 | 
							  台灣「幼曲」【大小牌】與崑曲、明清小曲的關係 | 
							  洪惟助 | 
							  30 | 
							
						
							
							
							
							  | 26 | 
							  明代塘報的軍事功能與史料價值 | 
							  吳振漢 | 
							  30 | 
							
						
							
							
							
							  | 27 | 
							  論王韜《瀛壖雜志》之權力象徵與時代性 | 
							  余姒珉 | 
							  30 | 
							
						
							
							
							
							  | 28 | 
							  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 | 
							  吳振漢 | 
							  28 | 
							
						
							
							
							
							  | 29 | 
							  劉墉書學初探 | 
							  張菀玲 | 
							  28 | 
							
						
							
							
							
							  | 30 |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 | 
							  賀廣如 | 
							  28 | 
							
						
							
							
							
							  | 31 |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 
							  賴柯助 | 
							  24 | 
							
						
							
							
							
							  | 32 |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李威寰 | 
							  22 | 
							
						
							
							
							
							  | 33 |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 
							  李瑞全 | 
							  21 | 
							
						
							
							
							
							  | 34 | 
							  王世貞〈史乘考誤〉所論嘉、隆之際史事考釋 | 
							  吳振漢 | 
							  17 | 
							
						
							
							
							
							  | 35 |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 
							  謝世英 | 
							  13 | 
							
						
							
							
							
							  | 36 | 
							  City People: Youth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in Hou Hsiao-Hsien's Later Films | 
							  葉蓁 | 
							  11 | 
							
						
							
							
							
							  | 37 | 
							  作偽的剖析——濟汀偽作帕麥爾畫作事件 | 
							  李淑卿 | 
							  10 | 
							
						
							
							
							
							  | 38 | 
							  由迷孃〈唯有知道渴望的人〉管窺舒伯特歌曲風格 | 
							  易繼心 | 
							  9 | 
							
						
							
							
							
							  | 39 |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 
							  顏娟英 | 
							  7 | 
							
						
							
							
							
							  | 40 |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 
							  徐文琴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