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從救生艇倫理學反思COVID-19大流行時期的資源援助問題 |
林恩志 |
74 |
2 |
性哲學及其不滿──論高德曼的簡性 |
甯應斌 |
74 |
3 |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
余安邦 |
73 |
4 |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
劉毅鳴 |
72 |
5 |
|
|
71 |
6 |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諮商倫理 |
李岳庭 |
69 |
7 |
「趨生畏死」與「趨樂避苦」之兩難 抉擇──「自主意願」:流動且幽微的 心靈答案 |
釋昭慧 |
67 |
8 |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
廖育正 |
64 |
9 |
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 |
林文凱 |
63 |
10 |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
黃宗潔 |
62 |
11 |
晚清臺灣人李望洋宦遊甘肅的處境及心境 |
陳家煌 |
58 |
12 |
虛擬的懷古場所‧真實的身體經——上京紀行詩的李陵臺書寫 |
李嘉瑜 |
57 |
13 |
從納斯邦、丹尼爾斯之健康照護需求觀點論長期照護之實踐與挑戰 |
蕭玉霜 |
57 |
14 |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
莊宜文 |
54 |
15 |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
何雅雯 |
53 |
16 |
|
|
51 |
17 |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
葉常泓 |
49 |
18 |
漢樂府〈薤露〉、〈蒿里〉之原型與流變 |
劉德玲 |
47 |
19 |
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編纂流傳的文化史考察 |
張伯偉 |
46 |
20 |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
鄭麗榕 |
43 |
21 |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
王育雯 |
40 |
22 |
台灣「幼曲」【大小牌】與崑曲、明清小曲的關係 |
洪惟助 |
30 |
23 |
明代塘報的軍事功能與史料價值 |
吳振漢 |
30 |
24 |
論王韜《瀛壖雜志》之權力象徵與時代性 |
余姒珉 |
30 |
25 |
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 |
吳振漢 |
28 |
26 |
劉墉書學初探 |
張菀玲 |
28 |
27 |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 |
賀廣如 |
28 |
28 |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
賴柯助 |
24 |
29 |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李威寰 |
22 |
30 |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
李瑞全 |
21 |
31 |
王世貞〈史乘考誤〉所論嘉、隆之際史事考釋 |
吳振漢 |
17 |
32 |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
謝世英 |
13 |
33 |
City People: Youth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in Hou Hsiao-Hsien's Later Films |
葉蓁 |
11 |
34 |
作偽的剖析——濟汀偽作帕麥爾畫作事件 |
李淑卿 |
10 |
35 |
由迷孃〈唯有知道渴望的人〉管窺舒伯特歌曲風格 |
易繼心 |
9 |
36 |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
顏娟英 |
7 |
37 |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
徐文琴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