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
蔡篤堅 |
74 |
2 |
由休謨之「神蹟觀」反思基督教的 終極關懷倫理觀 |
楊雨青 |
70 |
3 |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
汪文聖 |
70 |
4 |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
劉俊法 |
69 |
5 |
環境美感、環境倫理與人類優質生活 |
蕭振邦 |
69 |
6 |
《太一生水》水的機體論對 環境教育的啟發 |
蘇何誠 |
69 |
7 |
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1 |
李瑞全 |
68 |
8 |
由「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歷程論生命自主權之限制 |
陳俊志 |
67 |
9 |
我們對動物的責任 |
柯志明 |
66 |
10 |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
蕭振聲 |
65 |
11 |
奈斯的深層山林哲學 |
程進發 |
64 |
12 |
關於 Shirin Abedinirad 招喚 (Evocation) 系列作品的自然反思 |
蘇子媖 |
64 |
13 |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
李德材 |
64 |
14 |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
林春銀 |
64 |
15 |
山林倫理: 環境倫理個體論者的解題探究 |
彭春翎 |
64 |
16 |
山林自然的暴力與療癒 |
林淑文 |
64 |
17 |
現代詩中的山水 — 以余怒詩作為例 |
聶豪 |
64 |
18 |
論李奧波德的生態中心主義 — 以《沙郡年記》中的威斯康辛州和沙郡為例 |
徐佐銘 |
64 |
19 |
有意義的自然及其價值 |
柯志明 |
63 |
20 |
對Callicott非人類中心主觀內在價值論的反思 |
林恩志 |
63 |
21 |
繆爾的荒野沉思 |
徐佐銘 |
63 |
22 |
試論張愛玲「畫筆」對報刊仕女畫的受容與衍異 |
徐禎苓 |
62 |
23 |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
黃宗潔 |
62 |
24 |
愛的圈養: 晚近臺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
洪凌 |
62 |
25 |
環境美學:東方與西方的對話 |
〔美〕荷姆斯‧羅斯頓Ⅲ(著)、〔中〕齊君(譯) |
60 |
26 |
環境倫理學與環境美學的東西差異 — 與Holmes Rolston, III商榷 |
〔中〕劉悅笛 |
60 |
27 |
環境德行倫理學的研究趨勢 |
程進發 |
60 |
28 |
從環境美學探討環境教育的場域概念 |
張育銘 |
60 |
29 |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
廖育正 |
60 |
30 |
公園之美:環境經濟理論的解題探究 |
彭春翎 |
60 |
31 |
內在價值的反思 |
瞿慎思 |
60 |
32 |
「婚姻平權」的反思 |
關啟文 |
58 |
33 |
墨學方法於當代醫學倫理之應用 |
蕭宏恩 |
57 |
34 |
論荀子「自然、人性與道德根源」的關係 |
何淑靜 |
56 |
35 |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
鄧秀梅 |
56 |
36 |
隱喻與建築——柄谷行人與德希達的解構思想對話 |
黃雅嫺 |
56 |
37 |
自然作為他者:列維納斯與環境哲學的交會 |
鄧元尉 |
55 |
38 |
《儀禮》對《唐律疏議》的影響——以「親屬名分」諸問題為探討核心 |
劉怡君 |
55 |
39 |
東石與布袋的賞景轉型: 自然、產業與保育思想的滄海桑田 |
徐佐銘 |
54 |
40 |
從〈聲無哀樂論〉引用《莊子》「三籟」典故探其「聲情關係」中 所蘊含的工夫向度 |
林修德 |
54 |
41 |
作為「結構化」與「整體性」的自然 — 羅姆巴赫「自然觀」導論 |
李德材 |
54 |
42 |
斯賓諾莎與深層生態學之間 — 以自然、 自我實現的概念作為連結的論述 |
程進發 |
54 |
43 |
魏晉南北朝「自然」思潮轉向之探究 |
陳慶坤 |
54 |
44 |
論Holmes Rolston, III 對「自然價值」的觀點: 建構「體驗論」模型芻議 |
莊元輔 |
54 |
45 |
愛生、自然凝觀與道:以孟祥森的文學/哲學的環境書寫作為接點 |
江⽇新 |
53 |
46 |
醫藥之良好狀態(wellbeing)之分析: 生活品質、生活質量與生命質素 |
李瑞全 |
52 |
47 |
應如何對待動物 — 對動物倫理之基礎與原則的一個反省 |
柯志明 |
51 |
48 |
荀子哲學之價值規範根源問題:兼論孟荀之孔門承傳之取向 |
李瑞全 |
50 |
49 |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
蕭振邦、曾安國 |
49 |
50 |
欣賞自然的三種模式:藝術、環境與生態 |
李慶本 |
49 |
51 |
窮山惡水為何是美的? |
楊勝欽 |
49 |
52 |
融入「生活美學」的當代「環境美學」 |
劉悅笛 |
49 |
53 |
試論環境美學與宗炳山水書論對自然鑒賞的會通 |
陳慶坤 |
49 |
54 |
淺談中國(魏晉)山水審美中的自然觀照方式 |
劉秀春 |
49 |
55 |
一種侷限的美? - 人與自然嵌給關係之省思 |
蘇怡華 |
49 |
56 |
永續發展與行善的誘惑 |
徐佐銘 |
47 |
57 |
自然步調與企業實踐永續發展之道 |
程進發 |
47 |
58 |
愛、自然的價值與環境倫理 |
柯志明 |
47 |
59 |
自然的內在價值與環境倫理學的觀念變革 |
楊通進 |
46 |
60 |
黄宗羲氣論之重新定位 |
陳榮灼 |
44 |
61 |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
梁慕靈 |
39 |
62 |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
劉國英 |
38 |
63 |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
黃淑玲 |
38 |
64 |
「自然」的文化建構 — 爭議馬告 國家公園預定地的「森林」 |
林益仁 |
37 |
65 |
書寫自然史:庫柏對於庫柏鎮地域之探究 |
盧莉茹 |
36 |
66 |
《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 |
侯潔之 |
36 |
67 |
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
許宗興 |
36 |
68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69 |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
曾少千 |
33 |
70 |
《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 |
廖育正 |
33 |
71 |
道家環境倫理學之建構及其可能之限度 |
葉海煙 |
29 |
72 |
論老子思想中的可持續性 |
高柏園 |
29 |
73 |
康德的永續發展基礎 |
Martin Schonfeld |
29 |
74 |
從演化倫理學的立場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如何可能? |
黃柏翰 |
29 |
75 |
營建防災管理與都市環境倫理 |
文祖湘、蕭玥涓 |
29 |
76 |
對方東美先生超越觀的方法學意義之反思 |
黃信二 |
27 |
77 |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
游騰達 |
27 |
78 |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
史甄陶 |
27 |
79 |
黃石野牛管理的生態倫理 — 對「順應自然」的批判 |
葉保強 |
26 |
80 |
「自然之美與藝術經典的國家品味」:十八至十九世紀初印刷文化對英國貴族鄉間別墅形象的塑造 |
謝佳娟 |
25 |
81 |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
林雯玲 |
24 |
82 |
論張純甫「消極退守」的文化觀與修養論 |
游騰達 |
24 |
83 |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
賴柯助 |
24 |
84 |
人類如何對待自然:一個環境倫理學的反思 |
蕭振邦 |
23 |
85 |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
吳怡芬 |
21 |
86 |
從老子自然智慧看今人環境評估的境界 |
潘朝陽 |
20 |
87 |
共同體作為人類與自然價值的根源是一種存有論的解釋 |
程進發 |
20 |
88 |
越儒黎貴惇的中國想像 |
林維杰 |
19 |
89 |
論何心隱的「講學」思想 |
韓曉華 |
18 |
90 |
王陽明與黃宗羲關於性情善惡詮釋之探討 |
齊婉先 |
17 |
91 |
戴震以血氣心知詮釋《孟子》的生命哲學 |
蔡家和 |
16 |
92 |
「無聲」(Silence)的音樂詮釋:以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為例 |
楊小華 |
14 |
93 |
從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論王弼《論語釋疑》對《論語》形上根源的改換 |
涂藍云 |
14 |
94 |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
孫松榮 |
13 |
95 |
「以自然的辯證來詮釋朱子學」的進一步討論 |
楊祖漢 |
13 |
96 |
從黃梨洲對良知學的理解以觀其在心學的定位 |
鄧秀梅 |
12 |
97 |
《老子》的自然思想析論 ——以牟宗三先生的詮釋所做的探討 |
曾珮琦 |
11 |
98 |
鄉村城市:侯孝賢與陳坤厚城市喜劇中的臺北 |
林文淇 |
11 |
99 |
自然景觀與藝術一體Nature Into Landscape Into Art |
張德煇譯、Lawreuce Halprin著 |
11 |
100 |
孟子哲學新探 |
陳榮灼 |
10 |
101 |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
謝世英 |
10 |
102 |
綠建築--人類迷思或永續願景? |
李永展 |
10 |
103 |
王船山論華夷之辨 |
劉毅鳴 |
9 |
104 |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
曾少千 |
8 |
105 |
黃道周《易象正》治《易》析論 |
楊自平 |
8 |
106 |
論宮布理希對中國繪畫的看法 |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