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二十一世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病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之意涵 (ELSPI) |
李瑞全 |
71 |
2 |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
劉俊法 |
69 |
3 |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
朱鴻洲 |
69 |
4 |
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 |
沈冬 |
64 |
5 |
山林倫理: 環境倫理個體論者的解題探究 |
彭春翎 |
64 |
6 |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
林耀盛 |
61 |
7 |
德語歌劇歷史的空白與先機——馮‧索登與E.T.A.霍夫曼《長生藥酒》之早期浪漫的探討 |
沈雕龍 |
60 |
8 |
從環境美學探討環境教育的場域概念 |
張育銘 |
60 |
9 |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
廖育正 |
60 |
10 |
內在價值的反思 |
瞿慎思 |
60 |
11 |
酷兒左翼「超英趕美」?「同性戀正典化」的偏執及臺灣同志運動的修復詮釋 |
劉文 |
58 |
12 |
三唐兩宋攝其德——論《隨園詩話》中的唐宋詩調和論 |
王怡云 |
58 |
13 |
臨床倫理的現象學考量 |
王心運 |
57 |
14 |
倫理、敘事與美好生活的追求 |
林慧如 |
57 |
15 |
隱喻與建築——柄谷行人與德希達的解構思想對話 |
黃雅嫺 |
56 |
16 |
論人性向善論——一個分析哲學的觀點 |
蕭振聲 |
51 |
17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18 |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
葉常泓 |
49 |
19 |
結合社會創新與技術創新之綠色運輸策略 |
蕭再安 |
48 |
20 |
永續發展與行善的誘惑 |
徐佐銘 |
47 |
21 |
從價值到規範 — 論非人類中心主義 環境倫理學的一個論證問題 |
羅亞玲 |
46 |
22 |
錢德明的《聖樂經譜》:本地化策略下的明清天主教聖樂 |
洪力行 |
45 |
23 |
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皞之象」的呈現 |
馬雅貞 |
45 |
24 |
「一理」或「分理」?──戴震對程朱理學的反省 |
劉滄龍 |
44 |
25 |
董仲舒「孝經義」考辨 |
莊兵 |
42 |
26 |
周亮工的「反流派」詩學 |
謝明陽 |
41 |
27 |
策略的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永續發展的新課題 |
胡憲倫、許家偉、蒲彥穎 |
40 |
28 |
論旅遊產業特性及發展策略 |
周明智 |
36 |
29 |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
莊憶萱 |
34 |
30 |
《左傳》、《國語》中引詩、書的套式-兼論《詩經》的成書過程 |
魏培泉 |
33 |
31 |
從「南島」到「泛.南.島」: 談高雄市立美術館南方論述轉向 |
呂佩怡 |
33 |
32 |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
許綺玲 |
33 |
33 |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
王寧 |
32 |
34 |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
王聖閎 |
31 |
35 |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
王聖閎 |
30 |
36 |
專號序 |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
29 |
37 |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
劉瑞琪 |
29 |
38 |
專號序 |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
28 |
39 |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
史惟筑 |
28 |
40 |
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的生成軌跡 |
王萬睿 |
28 |
41 |
中國版畫的荷蘭範本:韓懷德的《牧林特立圖》研究 |
王靜靈著 洪楷晴譯 |
26 |
42 |
地方菁英的經濟生活-以林維龍(1870-1942)私帳為例 |
陳建宏 |
25 |
43 |
朱元璋宗教政策演變之探究 |
張業祥 |
24 |
44 |
複製與諧仿的界線:十九世紀法國「漫畫版沙龍」源起之探討 |
楊尹瑄 |
22 |
45 |
微話語、語句戲局與布局機器: 即時演算生成剪接系統中的隨機函式美學 |
陳蕉 |
22 |
46 |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
巫佩蓉 |
13 |
47 |
康有為儒學國教化策略探析 |
許明珠 |
9 |
48 |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
盛鎧 |
7 |
49 |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
洪敏秀 |
5 |
50 |
從科學學觀點反思生死學研究所的策略性建構 |
鈕則誠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