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transformation    搜尋結果共 42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翻轉哲學傳播的可能性: 連結哲學與大眾的新媒體 邱獻儀、鄭凱元 77
2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蔡篤堅 74
3 由儒家場域與處境觀點看愛情中薩提爾理論後入聖的可能性 蘇子媖 72
4 「念死」到「慈悲」的轉化:自我覺知 與饒益他者的倫理轉化與超越性 嚴瑋泓 70
5 羊皮紙的底層:《戴眼鏡的女孩》一書中的隱跡書寫 林待吟 69
6 從試驗、研究到推廣: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的組織與功能(1917-1999) 李力庸 69
7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翁文嫻 69
8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鄧宜菁 67
9 音樂表現的意義和情感 — 從「分析美學」的視角所做的解析 劉悅笛 65
10 《莊子‧天運篇》「黃帝咸池論樂」 哲學義蘊新探 — 以鍾泰《莊子發微》 為核心的詮釋 李德材 65
11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之遊戲概念與音樂連結 華靜慈 65
12 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 林文凱 63
13 同性婚姻不是同性戀婚姻: 兼論傳統與個人主義化 寗應斌(卡維波) 62
14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陳奕傑、許樹珍 61
15 從環境美學探討環境教育的場域概念 張育銘 60
16 為何同性戀平權不是同婚的有效理由?— 兼論剩餘認可 甯應斌(卡維波) 58
17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葉常泓 49
18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許朝陽 48
19 錢德明的《聖樂經譜》:本地化策略下的明清天主教聖樂 洪力行 45
20 「辨體」與「破體」異流同歸於「尊體」──論清代詞體觀的建構歷程 黃雅莉 40
21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梁慕靈 39
22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呂文翠 36
23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曾少千 33
24 《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 廖育正 33
25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David Pendery 33
26 二階堂善弘,《道教‧民間信仰における元帥神の𠮟容》 高致華 32
27 余英時與新儒家 李顯裕 31
28 台灣齋堂個案研究——以大溪齋明寺為中心 吳學明 28
29 文創時代的藝術生產:陳界仁、曹斐與安迪·沃荷 蔡佩桂 26
30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蔡家丘 25
31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孫松榮 25
32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卓庭伍 23
33 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 江美萱 23
34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呂采芷 20
35 轉化抑或對話?——李春生所理解的中國經典 李明輝 20
36 靈光,不靈光:數位媒介複製時代中的戲劇表演— 論「現場性」及「靈光」的消逝與轉化 蘇子中 19
37 從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 江凌青 16
38 從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論王弼《論語釋疑》對《論語》形上根源的改換 涂藍云 14
39 何真即為真:十三世紀畫家之眼 艾瑞慈 12
40 魏晉前期審美觀的轉化與特色及《人物誌》的美學意識 蕭振邦 9
41 意大利畫家查農的中國古畫收藏及其在華的展覽與創作活動(1928–37年) 洪再新 7
42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金嬉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