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儒唐樞「討真心」說與「定靜工夫」的交相映照 | 
							  游騰達 | 
							  79 | 
							
						
							
							
							
							  | 2 | 
							  守靜與用靜──韓非的虛靜術用 | 
							  廖育正 | 
							  79 | 
							
						
							
							
							
							  | 3 | 
							  論荀子定靜思維在儒家品德機器人建構中 的定位──以孟、荀理論型態差異談起 | 
							  黃崇修 | 
							  79 | 
							
						
							
							
							
							  | 4 | 
							  魏徵於政治場域的中正之道: 以《貞觀政要》中的君臣對話為視點 | 
							  邱祐寧 | 
							  79 | 
							
						
							
							
							
							  | 5 | 
							  「禪定」與「智慧」的靈性修養:論《六祖壇經》之人格教育 | 
							  王嘉陵 | 
							  76 | 
							
						
							
							
							
							  | 6 | 
							  西藥製藥廠關鍵主管應具備的必要特質 — 從佛教「八正道」的「正見」與「正思惟」談起 | 
							  陳昱萍 | 
							  73 | 
							
						
							
							
							
							  | 7 | 
							  氣候變遷課題中向未來世代負責:梅洛龐蒂時間性結構中的他人 | 
							  林靜秀 | 
							  73 | 
							
						
							
							
							
							  | 8 |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 
							  劉毅鳴 | 
							  72 | 
							
						
							
							
							
							  | 9 |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 
							  汪文聖 | 
							  70 | 
							
						
							
							
							
							  | 10 |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 
							  劉俊法 | 
							  69 | 
							
						
							
							
							
							  | 11 |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 
							  翁文嫻 | 
							  69 | 
							
						
							
							
							
							  | 12 |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 
							  蔡林樟 | 
							  69 | 
							
						
							
							
							
							  | 13 |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 
							  謝君直 | 
							  68 | 
							
						
							
							
							
							  | 14 |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 
							  朱芯儀 | 
							  67 | 
							
						
							
							
							
							  | 15 | 
							  五四民主、科學革新中的中正之道── 由李玉階對民主自由及宗教科學之實踐談起 | 
							  黃崇修 | 
							  67 | 
							
						
							
							
							
							  | 16 | 
							  論唐君毅對現代文化的省思 | 
							  鄭宗義 | 
							  66 | 
							
						
							
							
							
							  | 17 |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 
							  劉振維 | 
							  65 | 
							
						
							
							
							
							  | 18 | 
							  聲音、音樂及其應用思考 | 
							  蕭振邦 | 
							  65 | 
							
						
							
							
							
							  | 19 | 
							  「尊天而保真」— 論《淮南子》的道論及 其精神修養之義涵 | 
							  周貞余 | 
							  64 | 
							
						
							
							
							
							  | 20 |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 
							  廖育正 | 
							  64 | 
							
						
							
							
							
							  | 21 | 
							  山林自然的暴力與療癒 | 
							  林淑文 | 
							  64 | 
							
						
							
							
							
							  | 22 | 
							  論李奧波德的生態中心主義 — 以《沙郡年記》中的威斯康辛州和沙郡為例 | 
							  徐佐銘 | 
							  64 | 
							
						
							
							
							
							  | 23 | 
							  繆爾的荒野沉思 | 
							  徐佐銘 | 
							  63 | 
							
						
							
							
							
							  | 24 | 
							  從《葛拉瑪經》的「十事勿著」闡述佛教「倫理抉擇」的特性 | 
							  釋法律 | 
							  63 | 
							
						
							
							
							
							  | 25 | 
							  生命倫理學:尊重和熱愛生命 — 對費茲‧雅爾思想的幾點思考 | 
							  戴正德、[中]馬俊領 | 
							  61 | 
							
						
							
							
							
							  | 26 | 
							  不可譯之道、不可道之名:雷慕沙與《道德經》翻譯 | 
							  潘鳳娟 | 
							  61 | 
							
						
							
							
							
							  | 27 |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 
							  曹予恩 | 
							  60 | 
							
						
							
							
							
							  | 28 | 
							  覺之教育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學 | 
							  高柏園 | 
							  60 | 
							
						
							
							
							
							  | 29 |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 
							  廖育正 | 
							  60 | 
							
						
							
							
							
							  | 30 |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 
							  羅鈴沛 | 
							  59 | 
							
						
							
							
							
							  | 31 |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 
							  潘怡帆 | 
							  59 | 
							
						
							
							
							
							  | 32 |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 
							  陳佳銘 | 
							  58 | 
							
						
							
							
							
							  | 33 | 
							  黑格爾論上帝存在的證明 | 
							  劉愛民 | 
							  57 | 
							
						
							
							
							
							  | 34 | 
							  黃宗羲的南明史學 | 
							  吳振漢 | 
							  56 | 
							
						
							
							
							
							  | 35 | 
							  當政治遇上動物 — 多元政治意識形態下的動物保護觀點 | 
							  吳宗憲 | 
							  56 | 
							
						
							
							
							
							  | 36 | 
							  隱喻與建築——柄谷行人與德希達的解構思想對話 | 
							  黃雅嫺 | 
							  56 | 
							
						
							
							
							
							  | 37 | 
							  王門中的游離者——黃綰學思歷程及其定位 | 
							  朱湘鈺 | 
							  55 | 
							
						
							
							
							
							  | 38 |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 
							  蔡家和 | 
							  54 | 
							
						
							
							
							
							  | 39 | 
							  「上以禮神明」:《管子‧君臣》與《荀子》之禮治思想 | 
							  佐藤將之 | 
							  53 | 
							
						
							
							
							
							  | 40 |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 
							  梁慕靈 | 
							  50 | 
							
						
							
							
							
							  | 41 |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 
							  蕭振邦、曾安國 | 
							  49 | 
							
						
							
							
							
							  | 42 | 
							  論焦竑會通三教思想——兼比較焦竑與林兆恩之會通思想 | 
							  唐經欽 | 
							  49 | 
							
						
							
							
							
							  | 43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 44 |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 
							  許朝陽 | 
							  48 | 
							
						
							
							
							
							  | 45 | 
							  桃源夢魘──論莫應豐《桃源夢》的 「惡托邦」書寫 | 
							  鄒文律 | 
							  47 | 
							
						
							
							
							
							  | 46 | 
							  論清儒毛奇齡「伸王抑朱」──以《大學》解為討論範圍 | 
							  朱湘鈺 | 
							  46 | 
							
						
							
							
							
							  | 47 |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 
							  林素玟 | 
							  45 | 
							
						
							
							
							
							  | 48 | 
							  黄宗羲氣論之重新定位 | 
							  陳榮灼 | 
							  44 | 
							
						
							
							
							
							  | 49 | 
							  方苞禮學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以冠、婚、喪、祭為核心 | 
							  丁亞傑 | 
							  44 | 
							
						
							
							
							
							  | 50 | 
							  處於倫理內在性與宗教超越性之間:胡塞爾與海德格宗教現象學之比較 | 
							  汪文聖 | 
							  43 | 
							
						
							
							
							
							  | 51 |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 
							  陳逢源 | 
							  41 | 
							
						
							
							
							
							  | 52 | 
							  周亮工的「反流派」詩學 | 
							  謝明陽 | 
							  41 | 
							
						
							
							
							
							  | 53 | 
							  清季臺灣地區疾病的治療與觀察──外國海關醫員的觀點 | 
							  蘇芳玉 | 
							  40 | 
							
						
							
							
							
							  | 54 |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 
							  梁慕靈 | 
							  40 | 
							
						
							
							
							
							  | 55 | 
							  戰國中晚期「忠」觀念之演變與轉折暨其思想意義 | 
							  佐藤將之 | 
							  39 | 
							
						
							
							
							
							  | 56 |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 
							  吳振漢 | 
							  37 | 
							
						
							
							
							
							  | 57 | 
							  魏校《大學指歸》的思想體系 | 
							  何威萱 | 
							  37 | 
							
						
							
							
							
							  | 58 | 
							  米開朗基羅藝術表現中的 未完成(non-finito)概念 | 
							  蘇信恩 | 
							  37 | 
							
						
							
							
							
							  | 59 |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 
							  王次澄 | 
							  36 | 
							
						
							
							
							
							  | 60 | 
							  心體與證道:林希元《四書存疑》之學脈思考 | 
							  陳逢源 | 
							  36 | 
							
						
							
							
							
							  | 61 | 
							  試析《韓非子》之「內聖外王」的詮釋可能:並以《管子》為參照 | 
							  李中文 | 
							  36 | 
							
						
							
							
							
							  | 62 |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 
							  熊秉真 | 
							  36 | 
							
						
							
							
							
							  | 63 |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 
							  李宗定 | 
							  35 | 
							
						
							
							
							
							  | 64 |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 
							  陳佳銘 | 
							  35 | 
							
						
							
							
							
							  | 65 | 
							  聲音異質學,似怪物的藝術—— 阿洛拉與卡蕯地亞的政治藝術中的聲音 | 
							  陳蕉 | 
							  35 | 
							
						
							
							
							
							  | 66 |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 
							  陳政揚 | 
							  34 | 
							
						
							
							
							
							  | 67 | 
							  德國哲學界之新道家詮釋——海德格( Heidegger )與 沃爾法特( Wohlfart ) | 
							  鍾振宇 | 
							  34 | 
							
						
							
							
							
							  | 68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 69 |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 
							  羅聖堡 | 
							  33 | 
							
						
							
							
							
							  | 70 |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 
							  李美燕 | 
							  33 | 
							
						
							
							
							
							  | 71 |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 
							  許綺玲 | 
							  33 | 
							
						
							
							
							
							  | 72 | 
							  《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 | 
							  廖育正 | 
							  33 | 
							
						
							
							
							
							  | 73 | 
							  「莊子:魏晉玄學的關鍵」兼論戴璉璋先生對魏晉玄學的貢獻與商榷 | 
							  謝大寧 | 
							  32 | 
							
						
							
							
							
							  | 74 | 
							  以玄智觀照玄理:成玄英重玄老學中「玄聖」的內在義路 | 
							  江淑君 | 
							  32 | 
							
						
							
							
							
							  | 75 | 
							  余英時與新儒家 | 
							  李顯裕 | 
							  31 | 
							
						
							
							
							
							  | 76 | 
							  論法家學派的「明主之道」 | 
							  李庭緯 | 
							  31 | 
							
						
							
							
							
							  | 77 | 
							  羅整菴、李栗谷理氣論的涵義 | 
							  楊祖漢 | 
							  31 | 
							
						
							
							
							
							  | 78 |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 
							  陳榮灼 | 
							  30 | 
							
						
							
							
							
							  | 79 | 
							  徐渭題畫作品中別號與閒章義涵初探——兼探款署「金罍」與鈐印「金畾」 | 
							  徐瑞香 | 
							  30 | 
							
						
							
							
							
							  | 80 | 
							  儒家學者對佛家輪迴思想的回應與超越──以羅近溪和熊十力為考察中心 | 
							  江一煥 | 
							  30 | 
							
						
							
							
							
							  | 81 |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 
							  楊祖漢 | 
							  29 | 
							
						
							
							
							
							  | 82 | 
							  論老子思想中的可持續性 | 
							  高柏園 | 
							  29 | 
							
						
							
							
							
							  | 83 | 
							  孟子論辯探究 | 
							  林憶芝 | 
							  29 | 
							
						
							
							
							
							  | 84 | 
							  方東美先生論周濂溪思想——兼答劉述先先生 | 
							  高柏園 | 
							  27 | 
							
						
							
							
							
							  | 85 |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 
							  游騰達 | 
							  27 | 
							
						
							
							
							
							  | 86 | 
							  對陽明神秘經驗問題的重新思考 ——以湯浅泰雄哲學為參照 | 
							  陳廷嘉 | 
							  27 | 
							
						
							
							
							
							  | 87 | 
							  由「辭讓之心」到「聖王之偽」──析論《荀子》對「禮」概念的變更 | 
							  丘慧兒 | 
							  26 | 
							
						
							
							
							
							  | 88 | 
							  朱子「《易》本卜筮之書」說之經過考論 | 
							  呂欣 | 
							  25 | 
							
						
							
							
							
							  | 89 | 
							  朱丹溪「內靜外敬」思維之可能性探討一種醫學身體觀視野的嘗試性解讀 | 
							  黃崇修 | 
							  25 | 
							
						
							
							
							
							  | 90 | 
							  中唐士人的南方教化: 以韓愈、柳宗元為考察中心 | 
							  王志浩 | 
							  24 | 
							
						
							
							
							
							  | 91 |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 
							  彭宇薰 | 
							  24 | 
							
						
							
							
							
							  | 92 | 
							  朱子〈盡心章注〉與胡五峰思想之關係 | 
							  楊祖漢 | 
							  24 | 
							
						
							
							
							
							  | 93 | 
							  顧頡剛春秋學初探 | 
							  丁亞傑 | 
							  23 | 
							
						
							
							
							
							  | 94 | 
							  從程朱、陸王對韓愈的「接受」反思學術史對韓愈的評價 | 
							  楊自平 | 
							  23 | 
							
						
							
							
							
							  | 95 | 
							  戴君仁與唐君毅論陽明格致思想異同 | 
							  陳政揚 | 
							  22 | 
							
						
							
							
							
							  | 96 |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李威寰 | 
							  22 | 
							
						
							
							
							
							  | 97 | 
							  《大學》「止於至善」詮解 | 
							  侯展捷 | 
							  22 | 
							
						
							
							
							
							  | 98 | 
							  「選擇」及「轉譯」: 全球史視野下的「西洋」多層木套杯 | 
							  施靜菲 | 
							  21 | 
							
						
							
							
							
							  | 99 | 
							  論江聲、王鳴盛、孫星衍三家輯校〈太誓〉的共識、要點及其細部差異 | 
							  陳威睿 | 
							  21 | 
							
						
							
							
							
							  | 100 | 
							  康德、牟宗三「物自身」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 ――從「現象與物自身」到「目的與存在」 | 
							  吳甿 | 
							  21 | 
							
						
							
							
							
							  | 101 |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 
							  關啟匡 | 
							  20 | 
							
						
							
							
							
							  | 102 | 
							  現代新儒家的朱子學研究 ——以馮、唐、錢諸先生對朱熹「理生氣」說的詮釋為例 | 
							  馮兵;樂愛國 | 
							  19 | 
							
						
							
							
							
							  | 103 | 
							  理學「即寂即感」思想探源 | 
							  許朝陽 | 
							  18 | 
							
						
							
							
							
							  | 104 | 
							  Commentary as Pedagogical Guide: Scripture and  Commentary in he Thoughts of Philo Judaeus | 
							  Sze-kar Wan | 
							  18 | 
							
						
							
							
							
							  | 105 | 
							  心的無限性:唐君毅思想中的詮釋學意涵 | 
							  林維杰 | 
							  17 | 
							
						
							
							
							
							  | 106 | 
							  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 | 
							  黃俊傑、蔡明田 | 
							  16 | 
							
						
							
							
							
							  | 107 | 
							  分析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從第275個鏡頭到第298個鏡頭:上下樓梯的女人、走廊與迷宮、電影與它的皺褶 | 
							  劉永晧 | 
							  15 | 
							
						
							
							
							
							  | 108 | 
							  3D電影中的攝影眼:《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深度」探索 | 
							  林克明 | 
							  15 | 
							
						
							
							
							
							  | 109 | 
							  黃宗羲《孟子師說》對劉蕺山思想之詮釋 | 
							  齊婉先 | 
							  14 | 
							
						
							
							
							
							  | 110 |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 
							  孫松榮 | 
							  13 | 
							
						
							
							
							
							  | 111 | 
							  康有為維新思想對基督教的汲納與排拒 | 
							  李安澤 | 
							  13 | 
							
						
							
							
							
							  | 112 | 
							  越儒黎貴惇的宗教思想 | 
							  林維杰 | 
							  12 | 
							
						
							
							
							
							  | 113 |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 
							  陳德馨 | 
							  10 | 
							
						
							
							
							
							  | 114 | 
							  柳宗元散文思想及其造詣發微 | 
							  姚振黎 | 
							  9 | 
							
						
							
							
							
							  | 115 | 
							  從〈論語學案〉論劉宗周早期理氣思想 | 
							  許玉敏 | 
							  9 | 
							
						
							
							
							
							  | 116 | 
							  計然其人其事及其思想 | 
							  陳飛龍 | 
							  8 | 
							
						
							
							
							
							  | 117 | 
							  顏氏家訓思想探究?論讀書、文學、避諱觀 | 
							  姚振黎 | 
							  8 | 
							
						
							
							
							
							  | 118 |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 
							  盛鎧 | 
							  7 | 
							
						
							
							
							
							  | 119 |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 
							  徐文琴 | 
							  6 | 
							
						
							
							
							
							  | 120 |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 
							  洪敏秀 | 
							  5 | 
							
						
							
							
							
							  | 121 | 
							  樂種觀念及其理論思考 | 
							  曾瀚霈 | 
							  1 | 
							
						
							
							
							
							  | 122 |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 
							  周芳美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