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冠肺炎蔓延期間告別的勇氣與意義 | 
							  蕭玉霜 | 
							  71 | 
							
						
							
							
							
							  | 2 | 
							  新冠肺炎流行期安寧緩和醫療所面臨的挑戰 | 
							  釋照量 | 
							  71 | 
							
						
							
							
							
							  | 3 |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 
							  金美華 | 
							  71 | 
							
						
							
							
							
							  | 4 | 
							  公共衛生倫理學之基本原則與全球流行病之實踐分析:儒家生命倫理學之效用與應用 | 
							  李瑞全 | 
							  71 | 
							
						
							
							
							
							  | 5 |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 
							  謝君直 | 
							  68 | 
							
						
							
							
							
							  | 6 | 
							  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1 | 
							  李瑞全 | 
							  68 | 
							
						
							
							
							
							  | 7 |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 
							  蕭玉霜 | 
							  68 | 
							
						
							
							
							
							  | 8 | 
							  從一位醫師的角度來看病人自主權利法 | 
							  陳秀丹 | 
							  67 | 
							
						
							
							
							
							  | 9 | 
							  佛教生死觀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應用 | 
							  李明書 | 
							  67 | 
							
						
							
							
							
							  | 10 | 
							  突然「不想死」錯了嗎?──從尊重自主原則到尊重自主死亡權利的道德疑慮 | 
							  周琬琳 | 
							  67 | 
							
						
							
							
							
							  | 11 | 
							  論台灣病人自主法: 家庭干涉如何刺激病人自律 | 
							  許文鳳 | 
							  67 | 
							
						
							
							
							
							  | 12 | 
							  山林倫理: 環境倫理個體論者的解題探究 | 
							  彭春翎 | 
							  64 | 
							
						
							
							
							
							  | 13 |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 
							  林桶法 | 
							  63 | 
							
						
							
							
							
							  | 14 | 
							  超越破立修辭,回歸關鍵爭議 — 回應何思瑩 | 
							  郭彥伯 | 
							  62 | 
							
						
							
							
							
							  | 15 |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 
							  陳奕傑、許樹珍 | 
							  61 | 
							
						
							
							
							
							  | 16 | 
							  從書信手稿談音樂學者與作曲家的關聯——以拉盧瓦和德布西鋼琴曲《月落古廟》的創作為例 | 
							  廖慧貞 | 
							  60 | 
							
						
							
							
							
							  | 17 | 
							  只破不立,無以為繼 — 談毀家廢婚派的幾點問題 | 
							  何思瑩 | 
							  58 | 
							
						
							
							
							
							  | 18 | 
							  從伴侶制重新思考共同生活的可能 | 
							  郭彥伯 | 
							  58 | 
							
						
							
							
							
							  | 19 | 
							  排除與補殘 — 從晚近同婚倡議探究臺灣性別政治鬥爭 | 
							  洪凌 | 
							  58 | 
							
						
							
							
							
							  | 20 | 
							  遼代劉六符兄弟與遼宋外交 | 
							  蔣武雄 | 
							  57 | 
							
						
							
							
							
							  | 21 | 
							  從Hardwig的「死亡義務」觀點論家庭與醫療決策 | 
							  林雅萍 | 
							  57 | 
							
						
							
							
							
							  | 22 | 
							  從納斯邦、丹尼爾斯之健康照護需求觀點論長期照護之實踐與挑戰 | 
							  蕭玉霜 | 
							  57 | 
							
						
							
							
							
							  | 23 | 
							  黃宗羲的南明史學 | 
							  吳振漢 | 
							  56 | 
							
						
							
							
							
							  | 24 | 
							  《儀禮》對《唐律疏議》的影響——以「親屬名分」諸問題為探討核心 | 
							  劉怡君 | 
							  55 | 
							
						
							
							
							
							  | 25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 26 |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 
							  林素玟 | 
							  45 | 
							
						
							
							
							
							  | 27 | 
							  方苞禮學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以冠、婚、喪、祭為核心 | 
							  丁亞傑 | 
							  44 | 
							
						
							
							
							
							  | 28 | 
							  嘉靖朝錦衣衛首長之職權與活動──以陸炳(1510-1560)為例 | 
							  吳振漢 | 
							  42 | 
							
						
							
							
							
							  | 29 |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 
							  Liz Thompson | 
							  37 | 
							
						
							
							
							
							  | 30 |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 
							  王次澄 | 
							  36 | 
							
						
							
							
							
							  | 31 | 
							  想像的東方:錢納利繪畫中的蜑家女子圖像探究 | 
							  蔡伊婷 | 
							  36 | 
							
						
							
							
							
							  | 32 |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 
							  鄭麗榕 | 
							  36 | 
							
						
							
							
							
							  | 33 | 
							  給我洲後村,我將翻轉全臺灣──試論二重疏洪道洲後村拆遷抗爭事件的歷史意義 | 
							  陳君愷、賴建寰 | 
							  36 | 
							
						
							
							
							
							  | 34 | 
							  Lee, Shui Chuen, ed. The Family, Medical Decision-Making, and Biotechnology: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Asian Moral Perspectives. | 
							  蔡篤堅 | 
							  35 | 
							
						
							
							
							
							  | 35 | 
							  如候鳥般飛翔——戰前往返東亞各地的西畫家呂基正 | 
							  邱函妮 | 
							  34 | 
							
						
							
							
							
							  | 36 | 
							  台灣電影(小)歷史——從「百代—寶貝」勾勒戰前業餘者電影初期發展 | 
							  史惟筑 | 
							  32 | 
							
						
							
							
							
							  | 37 |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 
							  鄭吉雄 | 
							  31 | 
							
						
							
							
							
							  | 38 | 
							  孟子論辯探究 | 
							  林憶芝 | 
							  29 | 
							
						
							
							
							
							  | 39 |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 
							  孫松榮 | 
							  25 | 
							
						
							
							
							
							  | 40 | 
							  藤島武二的中國服飾女性像 | 
							  兒島薰 著 林怡利 譯 | 
							  25 | 
							
						
							
							
							
							  | 41 |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 
							  葉嘉華 | 
							  24 | 
							
						
							
							
							
							  | 42 | 
							  有緣千里來相會──臺北聖家堂彩繪玻璃的前世今生 | 
							  于禮本 | 
							  24 | 
							
						
							
							
							
							  | 43 | 
							  展演女性氣質:海沃頓家庭相本與維多利亞少女形象 | 
							  黃桂瑩 | 
							  21 | 
							
						
							
							
							
							  | 44 |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 
							  康珮 | 
							  20 | 
							
						
							
							
							
							  | 45 |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 
							  陳德馨 | 
							  20 | 
							
						
							
							
							
							  | 46 | 
							  鄒東廓家學:以《鄒氏學脉》為主線之探究 | 
							  黃繼立 | 
							  18 | 
							
						
							
							
							
							  | 47 |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 
							  謝世宗 | 
							  17 | 
							
						
							
							
							
							  | 48 |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 
							  謝世英 | 
							  13 | 
							
						
							
							
							
							  | 49 | 
							  南北朝周弘正與盧氏《易》學析論 | 
							  楊自平 | 
							  13 | 
							
						
							
							
							
							  | 50 | 
							  儒家「家庭一體」之建構初探 | 
							  謝居憲 | 
							  12 | 
							
						
							
							
							
							  | 51 |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 
							  顏娟英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