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real    搜尋結果共 106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倫理決策評準探討:一貫論與一致論之對立與融合 張寧 76
2 疫情之下的言論自由──自康德法權觀點出發的若干省思 陳欣白 75
3 通過他者的注視在 covid-19 疫情下如何回應 宋松山 75
4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余安邦 73
5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的倫理問題 孫雲平 73
6 陷溺或救贖? ──論愛情關係中的依賴問題 霍晉明 72
7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劉毅鳴 72
8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黃崇修 72
9 看見寫實、聽見浪漫──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 沈冬 70
10 試析嵇康理想人格的宗教向度 陳佩君 70
11 「念死」到「慈悲」的轉化:自我覺知 與饒益他者的倫理轉化與超越性 嚴瑋泓 70
12 山貓森林的省思:Singer 個體實踐的 整體論視野 彭春翎 69
13 疫中為易:夕惕若,厲无咎 瞿慎思 69
14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蕭玉霜 68
15 《莊子‧天運篇》「黃帝咸池論樂」 哲學義蘊新探 — 以鍾泰《莊子發微》 為核心的詮釋 李德材 65
16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李德材 64
17 「尊天而保真」— 論《淮南子》的道論及 其精神修養之義涵 周貞余 64
18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廖育正 64
19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林桶法 63
20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林耀盛 61
21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陳奕傑、許樹珍 61
22 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 王心運、柯薰貴 61
23 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 廖珮芸 61
24 公園之美:環境經濟理論的解題探究 彭春翎 60
25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齊嵩齡 59
26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潘怡帆 59
27 為何同性戀平權不是同婚的有效理由?— 兼論剩餘認可 甯應斌(卡維波) 58
28 臨床倫理的現象學考量 王心運 57
29 虛擬的懷古場所‧真實的身體經——上京紀行詩的李陵臺書寫 李嘉瑜 57
30 倫理、敘事與美好生活的追求 林慧如 57
31 論荀子「自然、人性與道德根源」的關係 何淑靜 56
32 Why You Ought Not to Turn the Other Cheek: Confucius on How to Deal With Wrongdoers Yong Huang 55
33 王門中的游離者——黃綰學思歷程及其定位 朱湘鈺 55
34 《儀禮》對《唐律疏議》的影響——以「親屬名分」諸問題為探討核心 劉怡君 55
35 斯賓諾莎與深層生態學之間 — 以自然、 自我實現的概念作為連結的論述 程進發 54
36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何雅雯 53
37 王船山論存養本心的工夫——心、意/性、情貫通之道 陳祺助 52
38 從莊學中「物」與「道」的層次區分論莊子「逍遙」的實現之道 王采淇 51
39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楊令飛 50
40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41 流行語「殺很大」的複合化 黃金文、林鴻瑞 48
42 王船山論《大學》的格物致知 ──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中心 蔡家和 47
43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莊宜文 44
44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王育雯 40
45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黃淑玲 38
46 《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 侯潔之 36
47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李宗定 35
48 楊東明「氣質外無性」論析 陳政揚 35
49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丁亞傑 35
50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鍾雲鶯 35
51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陳政揚 34
52 研究型創作之交鋒與「藝術知識」初探 高俊宏 34
53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莊憶萱 34
54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Katy Masuga 34
55 從「南島」到「泛.南.島」: 談高雄市立美術館南方論述轉向 呂佩怡 33
56 薩德侯爵小說中巴洛克風格的圖畫 賴軍維 33
57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David Pendery 33
58 以玄智觀照玄理:成玄英重玄老學中「玄聖」的內在義路 江淑君 32
59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涂藍云 32
60 《文心雕龍》的通變論 朱曉海 31
61 從構圖、書法、鈐印來鑑別六件署款梅清的黃山畫作 李淑卿 31
62 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 李道緝 31
63 船山莊學之研究:探析「凝神」之飽滿義涵 施盈佑 30
64 Can the Two-Level Moral Thinking Reconcile the Rivalry of Contextualism and Principled Ethic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Winkler and Hare 黃慧英 30
65 道家環境倫理學之建構及其可能之限度 葉海煙 29
66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劉瑞琪 29
67 宋代小學的建構及其影響 周揚波 28
68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孫松榮 28
69 龔自珍散文的諷刺藝術 陳德錦 28
70 對陽明神秘經驗問題的重新思考 ——以湯浅泰雄哲學為參照 陳廷嘉 27
71 陽明心學實有諸己的精一之論 白宛仙 26
72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廖崇斐 26
73 文創時代的藝術生產:陳界仁、曹斐與安迪·沃荷 蔡佩桂 26
74 由「辭讓之心」到「聖王之偽」──析論《荀子》對「禮」概念的變更 丘慧兒 26
75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蔡家丘 25
76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卓庭伍 23
77 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 江美萱 23
78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王慧茹 22
79 微話語、語句戲局與布局機器: 即時演算生成剪接系統中的隨機函式美學 陳蕉 22
80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李瑞全 21
81 殊途與同歸──論羅念菴學術在王學中的定位問題 袁光儀 21
82 展演女性氣質:海沃頓家庭相本與維多利亞少女形象 黃桂瑩 21
83 康德、牟宗三「物自身」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 ――從「現象與物自身」到「目的與存在」 吳甿 21
84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陳德馨 20
85 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 蔡家丘 19
86 打造馬來亞:論馬來亞製片組的冷戰影像 許維賢 19
87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孫松榮 19
88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于禮本 18
89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林克明 18
90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黃桂瑩 17
91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謝世宗 17
92 3D電影中的攝影眼:《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深度」探索 林克明 15
93 「無聲」(Silence)的音樂詮釋:以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為例 楊小華 14
94 The Modulation between the Realistic and Romantic Approaches to Nature and Man in Frost's Poetry 郭章瑞 14
95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巫佩蓉 13
96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孫松榮 13
97 何真即為真:十三世紀畫家之眼 艾瑞慈 12
98 莊子生命哲學的境界 鄭琳 10
99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江凌青 9
100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謝世英 8
101 不再無禮:克萊蒙‧維哥影片中的情感第三空間 劉紀雯 5
102 論儒學客觀化的曲成問題——為「一心開二門」進一解 王邦雄 5
103 古人會的推手-林內爾 李淑卿 2
104 Realistic Fictional Dreams 許經田 2
105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周芳美 1
106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金嬉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