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media    搜尋結果共 48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道成肉身與肉身成道的語言思維 林維杰 78
2 翻轉哲學傳播的可能性: 連結哲學與大眾的新媒體 邱獻儀、鄭凱元 77
3 新冠病毒及疫情流行所產生之倫理爭議舉隅 釋昭慧 71
4 從《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二次審 議稿)》第九百九十五條談「臨床醫療強 制干預權」的失範 胡曉翔 68
5 「趨生畏死」與「趨樂避苦」之兩難 抉擇──「自主意願」:流動且幽微的 心靈答案 釋昭慧 67
6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簡山根 65
7 關於 Shirin Abedinirad 招喚 (Evocation) 系列作品的自然反思 蘇子媖 64
8 二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會」的成立與馬來亞華人的政治發展(1946-1957) 張曉威 63
9 試論張愛玲「畫筆」對報刊仕女畫的受容與衍異 徐禎苓 62
10 徐冰與祖態:由《天書》到《背後的故事》 廖朝陽 61
11 流行語「殺很大」的複合化 黃金文、林鴻瑞 48
12 《歷程》中的食慾、身體與都市空間 葉雅茹 41
13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梁慕靈 39
14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劉國英 38
15 截圖作為攝影:以維克多.柏根作品《來世》為例 朱盈樺 36
16 給我洲後村,我將翻轉全臺灣──試論二重疏洪道洲後村拆遷抗爭事件的歷史意義 陳君愷、賴建寰 36
17 聲音異質學,似怪物的藝術—— 阿洛拉與卡蕯地亞的政治藝術中的聲音 陳蕉 35
18 台北的流動、溝通與再脈絡化︰以《台北四非》、《徵婚啟事》和《愛情來了》為例 劉紀雯 35
19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陸敬忠 34
20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Katy Masuga 34
21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曾少千 33
22 Interpreting Emblems, Emblems Interpreting: Love's mortal battle in Maurice Sceve's Delie Brooke Donaldson 33
23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David Pendery 33
24 國族主義與現代性的交涉:翁倩玉冷戰時期之明星形塑 江美萱 32
25 Recoding the Marvelous: The Medieval Vision Paradigm and Dante’s Commedia Matt Horn 32
26 Fischlin, Daniel and Judith Nasby eds. Shakespeare Made inCanada: Contemporary Canadian Adaptations in Theatre, Pop Media, and Visual Arts Cindy Chopoidalo 32
27 寫生與勤學:圓山應舉與日本戰前、戰時的道德教育 曹嗣衡 31
28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王聖閎 31
29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王聖閎 30
30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史惟筑 28
31 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的生成軌跡 王萬睿 28
32 從數位轉向到美學運算:論數位世代科技藝術的新美學 邱誌勇 27
33 有緣千里來相會──臺北聖家堂彩繪玻璃的前世今生 于禮本 24
34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臺語片明星現象:「明星夢」與「香港熱」之探討 梁碧茹 23
35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卓庭伍 23
36 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 江美萱 23
37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呂采芷 20
38 靈光,不靈光:數位媒介複製時代中的戲劇表演— 論「現場性」及「靈光」的消逝與轉化 蘇子中 19
39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林子晴 18
40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謝世宗 17
41 台灣現代工業發展初期政商間的仲介人物(1950-1960) 吳振漢 16
42 多重媒材、地點與夢想世界: 1920至1930年代間上海畫報的面向 文以誠 12
43 《南國再見,南國》: 另一波電影風格的開始 沈曉茵 11
44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江凌青 9
45 意大利畫家查農的中國古畫收藏及其在華的展覽與創作活動(1928–37年) 洪再新 7
46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洪敏秀 5
47 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 五十殿 利治 4
48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金嬉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