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視覺思維的魔力:《妳一生的預言》與《異星入境》 | 
							  陳佩筠 | 
							  70 | 
							
						
							
							
							
							  | 2 | 
							  古龍.楚原.變──1970年代港臺古龍武俠電影美術設計初探 | 
							  黃猷欽 | 
							  64 | 
							
						
							
							
							
							  | 3 |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 
							  梁慕靈 | 
							  50 | 
							
						
							
							
							
							  | 4 | 
							  海上‧奇觀——論晚清上海「水龍會」對城市文化的視覺性建構 | 
							  趙家琦 | 
							  48 | 
							
						
							
							
							
							  | 5 | 
							  Disposition des lettrines et ses rapports avec la ponctuation dans les versions manuscrites et imprimée du Roman de Perceforest: des  interprétations du texte | 
							  李蕙珍 | 
							  38 | 
							
						
							
							
							
							  | 6 | 
							  想像的東方:錢納利繪畫中的蜑家女子圖像探究 | 
							  蔡伊婷 | 
							  36 | 
							
						
							
							
							
							  | 7 | 
							  航視:《二十六個加油站》疊合的時空序列 | 
							  莊憶萱 | 
							  36 | 
							
						
							
							
							
							  | 8 |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 
							  呂文翠 | 
							  36 | 
							
						
							
							
							
							  | 9 | 
							  截圖作為攝影:以維克多.柏根作品《來世》為例 | 
							  朱盈樺 | 
							  36 | 
							
						
							
							
							
							  | 10 | 
							  自我與多元觀眾之間: 唐寅女性題材繪畫研究 | 
							  唐寧 | 
							  35 | 
							
						
							
							
							
							  | 11 | 
							  聲音異質學,似怪物的藝術—— 阿洛拉與卡蕯地亞的政治藝術中的聲音 | 
							  陳蕉 | 
							  35 | 
							
						
							
							
							
							  | 12 | 
							  台北的流動、溝通與再脈絡化︰以《台北四非》、《徵婚啟事》和《愛情來了》為例 | 
							  劉紀雯 | 
							  35 | 
							
						
							
							
							
							  | 13 |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 
							  Katy Masuga | 
							  34 | 
							
						
							
							
							
							  | 14 | 
							  懷舊音軌.變奏影像 | 
							  談玉儀 | 
							  33 | 
							
						
							
							
							
							  | 15 |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 
							  33 | 
							
						
							
							
							
							  | 16 | 
							  薩德侯爵小說中巴洛克風格的圖畫 | 
							  賴軍維 | 
							  33 | 
							
						
							
							
							
							  | 17 | 
							  Fischlin, Daniel and Judith Nasby eds. Shakespeare Made inCanada: Contemporary Canadian Adaptations in Theatre, Pop Media, and Visual Arts | 
							  Cindy Chopoidalo | 
							  32 | 
							
						
							
							
							
							  | 18 |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 
							  王瑞婷 | 
							  30 | 
							
						
							
							
							
							  | 19 |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 
							  王聖閎 | 
							  30 | 
							
						
							
							
							
							  | 20 |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 
							  劉瑞琪 | 
							  29 | 
							
						
							
							
							
							  | 21 |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 
							  史惟筑 | 
							  28 | 
							
						
							
							
							
							  | 22 | 
							  晚清四十年上海視覺文化的幾個面向——以申報資料為主看圖像的機械複製 | 
							  吳方正 | 
							  26 | 
							
						
							
							
							
							  | 23 | 
							  「殘軀」——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Torso Belvedere對米開朗基羅的啟發與影響 | 
							  花亦芬 | 
							  26 | 
							
						
							
							
							
							  | 24 | 
							  中國版畫的荷蘭範本:韓懷德的《牧林特立圖》研究 | 
							  王靜靈著 洪楷晴譯 | 
							  26 | 
							
						
							
							
							
							  | 25 | 
							  「自然之美與藝術經典的國家品味」:十八至十九世紀初印刷文化對英國貴族鄉間別墅形象的塑造 | 
							  謝佳娟 | 
							  25 | 
							
						
							
							
							
							  | 26 | 
							  西洋繪畫的中國再詮釋——由申報資料看中國現代化的一些視覺面向 | 
							  吳方正 | 
							  25 | 
							
						
							
							
							
							  | 27 |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 
							  葉嘉華 | 
							  24 | 
							
						
							
							
							
							  | 28 | 
							  十七世紀法國銅板插畫中的中國意象——中國風貌溯源 | 
							  李明明 | 
							  23 | 
							
						
							
							
							
							  | 29 | 
							  「選擇」及「轉譯」: 全球史視野下的「西洋」多層木套杯 | 
							  施靜菲 | 
							  21 | 
							
						
							
							
							
							  | 30 | 
							  展演女性氣質:海沃頓家庭相本與維多利亞少女形象 | 
							  黃桂瑩 | 
							  21 | 
							
						
							
							
							
							  | 31 |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 
							  謝世宗 | 
							  17 | 
							
						
							
							
							
							  | 32 | 
							  從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 | 
							  江凌青 | 
							  16 | 
							
						
							
							
							
							  | 33 |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 | 
							  孫松榮 | 
							  15 | 
							
						
							
							
							
							  | 34 | 
							  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中的檔案藝術與對話美學 | 
							  盛鎧 | 
							  14 | 
							
						
							
							
							
							  | 35 |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 
							  謝世英 | 
							  13 | 
							
						
							
							
							
							  | 36 |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 
							  安雅蘭 | 
							  12 | 
							
						
							
							
							
							  | 37 | 
							  一個現代的展示櫥窗: 1930年代上海的《時代畫報》 (Modern Miscellany) | 
							  沈揆一 | 
							  12 | 
							
						
							
							
							
							  | 38 | 
							  多重媒材、地點與夢想世界: 1920至1930年代間上海畫報的面向 | 
							  文以誠 | 
							  12 | 
							
						
							
							
							
							  | 39 |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 
							  盛鎧 | 
							  9 | 
							
						
							
							
							
							  | 40 |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 
							  江凌青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