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論荀子定靜思維在儒家品德機器人建構中 的定位──以孟、荀理論型態差異談起 |
黃崇修 |
79 |
| 2 |
落身於家:人文臨床視野下的居家照顧倫理 |
陳薈雅、林雅萍、林耀盛 |
73 |
| 3 |
尊重自主的現象學探討—臨床倫理的主體或他者? |
王心運 |
73 |
| 4 |
新冠肺炎蔓延期間告別的勇氣與意義 |
蕭玉霜 |
71 |
| 5 |
試析嵇康理想人格的宗教向度 |
陳佩君 |
70 |
| 6 |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
蔡林樟 |
69 |
| 7 |
幫助受苦者 ──對關懷倫理學中理想關懷行動之分析 |
王嬿翔 |
69 |
| 8 |
唐君毅的感通論述:對《易》、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 |
林維杰 |
66 |
| 9 |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
蕭振聲 |
65 |
| 10 |
董真卿《易》學特色及重要性析論 |
楊自平 |
65 |
| 11 |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
簡山根 |
65 |
| 12 |
聲音、音樂及其應用思考 |
蕭振邦 |
65 |
| 13 |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 |
蔡智豪 |
64 |
| 14 |
論環境正義的多元涵義 |
石慧瑩 |
63 |
| 15 |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
廖啟宏 |
62 |
| 16 |
從環境美學探討環境教育的場域概念 |
張育銘 |
60 |
| 17 |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
潘怡帆 |
59 |
| 18 |
「婚姻平權」的反思 |
關啟文 |
58 |
| 19 |
從形似到傳神:中國繪畫藝術中所展現的人文真理 |
何佳瑞 |
58 |
| 20 |
三唐兩宋攝其德——論《隨園詩話》中的唐宋詩調和論 |
王怡云 |
58 |
| 21 |
從Hardwig的「死亡義務」觀點論家庭與醫療決策 |
林雅萍 |
57 |
| 22 |
倫理、敘事與美好生活的追求 |
林慧如 |
57 |
| 23 |
獸醫公共衛生政策執行與動物福利 |
賴治民 |
56 |
| 24 |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
蔡家和 |
54 |
| 25 |
熊十力疏釋《禮記‧儒行》意義探析 |
孫致文 |
53 |
| 26 |
也斯的跨文化飲食地圖——以其詩作為研究核心 |
蕭欣浩 |
53 |
| 27 |
牟宗三與海德格 |
陳榮灼 |
51 |
| 28 |
論人性向善論——一個分析哲學的觀點 |
蕭振聲 |
51 |
| 29 |
錢德明的《聖樂經譜》:本地化策略下的明清天主教聖樂 |
洪力行 |
45 |
| 30 |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
林素玟 |
45 |
| 31 |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
王育雯 |
40 |
| 32 |
魏校《大學指歸》的思想體系 |
何威萱 |
37 |
| 33 |
論楊時喬《易》學圖說的先天成卦之推衍 |
陳睿宏 |
37 |
| 34 |
心體與證道:林希元《四書存疑》之學脈思考 |
陳逢源 |
36 |
| 35 |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
熊秉真 |
36 |
| 36 |
航視:《二十六個加油站》疊合的時空序列 |
莊憶萱 |
36 |
| 37 |
「藝術式研究」的知識與認識政治初論 |
梁廷毓 |
36 |
| 38 |
書寫自然史:庫柏對於庫柏鎮地域之探究 |
盧莉茹 |
36 |
| 39 |
自我與多元觀眾之間: 唐寅女性題材繪畫研究 |
唐寧 |
35 |
| 40 |
聲音異質學,似怪物的藝術—— 阿洛拉與卡蕯地亞的政治藝術中的聲音 |
陳蕉 |
35 |
| 41 |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
陳政揚 |
34 |
| 42 |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
莊憶萱 |
34 |
| 43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 44 |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
陸敬忠 |
34 |
| 45 |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
羅聖堡 |
33 |
| 46 |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
李美燕 |
33 |
| 47 |
葉適經史之學與記體關係研究 |
鄭芳祥 |
33 |
| 48 |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
David Pendery |
33 |
| 49 |
台灣電影(小)歷史——從「百代—寶貝」勾勒戰前業餘者電影初期發展 |
史惟筑 |
32 |
| 50 |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
涂藍云 |
32 |
| 51 |
大師名作在哪裡?關於西方藝術史教學中的觀看、知識與理解 |
楊尹瑄 |
31 |
| 52 |
Literati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Drinking Games Using Cards |
Andrew Lo |
31 |
| 53 |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
陳榮灼 |
30 |
| 54 |
風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 |
李淑卿 |
30 |
| 55 |
從澄清誤解的角度談《莊子》思想 |
蕭裕民 |
30 |
| 56 |
朱熹視角下的孟子聖賢定位探論 |
姜龍翔 |
29 |
| 57 |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
楊祖漢 |
29 |
| 58 |
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的生成軌跡 |
王萬睿 |
28 |
| 59 |
1880年代英文旅行手冊中的京都古寺:佛教美術史書出現之前的古寺遊賞 |
巫佩蓉 |
27 |
| 60 |
方東美與劉述先的道統與學統之辨 |
曾春海 |
27 |
| 61 |
陽明心學實有諸己的精一之論 |
白宛仙 |
26 |
| 62 |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
葉嘉華 |
24 |
| 63 |
伊藤仁齋與「人本時代」的《論語》解——以「知天命」說為主軸 |
子安宣邦 |
24 |
| 64 |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
賴柯助 |
24 |
| 65 |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
王慧茹 |
22 |
| 66 |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
李瑞全 |
21 |
| 67 |
論江聲、王鳴盛、孫星衍三家輯校〈太誓〉的共識、要點及其細部差異 |
陳威睿 |
21 |
| 68 |
八仙的變身:狩野山雪《群仙圖襖》的相關問題 |
林聖智 |
18 |
| 69 |
德國與臺灣的相會:1950-1970德國科倫方濟會省在臺南新營教區的教堂建築 |
于禮本 |
16 |
| 70 |
森萬里子與日本「可愛」文化的全球化:一九九零年代的藝術與流行文化 |
李秀眞 |
16 |
| 71 |
戴震以血氣心知詮釋《孟子》的生命哲學 |
蔡家和 |
16 |
| 72 |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
謝世英 |
13 |
| 73 |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
安雅蘭 |
12 |
| 74 |
論朱子與孟子對「良心」概念的了解 |
賴柯助 |
12 |
| 75 |
尋找臺灣當代酷兒電影中《梁山伯與祝英台》 及「凌波熱」論述之遺緒 |
王君琦 |
11 |
| 76 |
二十世紀初西洋眼光中的文人畫:費諾羅沙的理解與誤解 |
巫佩蓉 |
10 |
| 77 |
船山對朱子論「知言養氣」的理解與批判 |
賴文遠 |
10 |
| 78 |
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 |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翻譯 |
8 |
| 79 |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
盛鎧 |
7 |
| 80 |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
徐文琴 |
6 |
| 81 |
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 |
五十殿 利治 |
4 |
| 82 |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
張婉真 |
3 |
| 83 |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
周芳美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