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儒唐樞「討真心」說與「定靜工夫」的交相映照 |
游騰達 |
79 |
| 2 |
試由「鼓盆而歌」談莊子的情感轉化機制 |
陳佩君 |
78 |
| 3 |
王船山「盡心成性」、「心統性情」的道德義涵與宗教向度 |
陳振崑 |
78 |
| 4 |
品德教育涉及的「敬畏」初探:又敬又畏? |
陳伊琳 |
76 |
| 5 |
陷溺或救贖? ──論愛情關係中的依賴問題 |
霍晉明 |
72 |
| 6 |
由儒家場域與處境觀點看愛情中薩提爾理論後入聖的可能性 |
蘇子媖 |
72 |
| 7 |
新冠肺炎蔓延期間告別的勇氣與意義 |
蕭玉霜 |
71 |
| 8 |
新冠肺炎流行期安寧緩和醫療所面臨的挑戰 |
釋照量 |
71 |
| 9 |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
謝君直 |
68 |
| 10 |
傾聽女聲╱身 ──女性藝術家的傳記劇場 |
高禎臨 |
67 |
| 11 |
東野主人不善聽嗎?〈聲無哀樂論〉的 兩種聆聽 |
廖育正 |
65 |
| 12 |
建置「禮樂」的完型 (Gestalt) 結構 — 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
曾暐傑 |
65 |
| 13 |
音樂表現的意義和情感 — 從「分析美學」的視角所做的解析 |
劉悅笛 |
65 |
| 14 |
聲音、音樂及其應用思考 |
蕭振邦 |
65 |
| 15 |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
李德材 |
64 |
| 16 |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
林桶法 |
63 |
| 17 |
性平治理與友善校園: 兒少保護主義的含蓄政治 |
賴麗芳 |
62 |
| 18 |
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 |
王心運、柯薰貴 |
61 |
| 19 |
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 |
廖珮芸 |
61 |
| 20 |
只破不立,無以為繼 — 談毀家廢婚派的幾點問題 |
何思瑩 |
58 |
| 21 |
從Hardwig的「死亡義務」觀點論家庭與醫療決策 |
林雅萍 |
57 |
| 22 |
黃宗羲的南明史學 |
吳振漢 |
56 |
| 23 |
沈德潛評選岑參五律之觀點探析 |
林宜靜 |
48 |
| 24 |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
王妙純 |
44 |
| 25 |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
莊宜文 |
44 |
| 26 |
儒家道德「應世轉用」之開展-以《論語》中主體踐德與社會互動關係需求為建構進路 |
陳靜容 |
37 |
| 27 |
後五四時期的社會文化理想-劉咸炘論農業經濟生活的德能 |
魏綵瑩 |
36 |
| 28 |
張岱《四書遇》註解四書之特色 |
鄧克銘 |
35 |
| 29 |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
莊憶萱 |
34 |
| 30 |
2046 de Wong Kar-wai:Topologie d'un secret ou piege psychanalytique? |
Erik Bordeleau |
34 |
| 31 |
Recoding the Marvelous: The Medieval Vision Paradigm and Dante’s Commedia |
Matt Horn |
32 |
| 32 |
論王韜《瀛壖雜志》之權力象徵與時代性 |
余姒珉 |
30 |
| 33 |
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 |
吳振漢 |
28 |
| 34 |
由「辭讓之心」到「聖王之偽」──析論《荀子》對「禮」概念的變更 |
丘慧兒 |
26 |
| 35 |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
陳德馨 |
20 |
| 36 |
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 |
蔡家丘 |
19 |
| 37 |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
林子晴 |
18 |
| 38 |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
黃桂瑩 |
17 |
| 39 |
王陽明與黃宗羲關於性情善惡詮釋之探討 |
齊婉先 |
17 |
| 40 |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
安雅蘭 |
12 |
| 41 |
City People: Youth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in Hou Hsiao-Hsien's Later Films |
葉蓁 |
11 |
| 42 |
尋找臺灣當代酷兒電影中《梁山伯與祝英台》 及「凌波熱」論述之遺緒 |
王君琦 |
11 |
| 43 |
不再無禮:克萊蒙‧維哥影片中的情感第三空間 |
劉紀雯 |
5 |
| 44 |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
宮筱筠 |
2 |
| 45 |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
周芳美 |
1 |
| 46 |
在英雄殞落之後的英雄:Gericault 的《梅杜莎之筏》 |
Gregor Wedekind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