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將工夫帶到教育中: 如何引領學生把握住觀念與實踐的工夫 | 
							  陳復 | 
							  79 | 
							
						
							
							
							
							  | 2 | 
							  「禪定」與「智慧」的靈性修養:論《六祖壇經》之人格教育 | 
							  王嘉陵 | 
							  76 | 
							
						
							
							
							
							  | 3 | 
							  性哲學及其不滿──論高德曼的簡性 | 
							  甯應斌 | 
							  74 | 
							
						
							
							
							
							  | 4 | 
							  尊重自主的現象學探討—臨床倫理的主體或他者? | 
							  王心運 | 
							  73 | 
							
						
							
							
							
							  | 5 | 
							  由儒家場域與處境觀點看愛情中薩提爾理論後入聖的可能性 | 
							  蘇子媖 | 
							  72 | 
							
						
							
							
							
							  | 6 |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 
							  劉毅鳴 | 
							  72 | 
							
						
							
							
							
							  | 7 | 
							  山貓森林的省思:Singer 個體實踐的 整體論視野 | 
							  彭春翎 | 
							  69 | 
							
						
							
							
							
							  | 8 | 
							  我們對動物的責任 | 
							  柯志明 | 
							  66 | 
							
						
							
							
							
							  | 9 |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 
							  李德材 | 
							  64 | 
							
						
							
							
							
							  | 10 | 
							  「尊天而保真」— 論《淮南子》的道論及 其精神修養之義涵 | 
							  周貞余 | 
							  64 | 
							
						
							
							
							
							  | 11 | 
							  山林倫理: 環境倫理個體論者的解題探究 | 
							  彭春翎 | 
							  64 | 
							
						
							
							
							
							  | 12 |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 
							  林桶法 | 
							  63 | 
							
						
							
							
							
							  | 13 |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 
							  林耀盛 | 
							  61 | 
							
						
							
							
							
							  | 14 | 
							  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 | 
							  廖珮芸 | 
							  61 | 
							
						
							
							
							
							  | 15 |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 
							  曹予恩 | 
							  60 | 
							
						
							
							
							
							  | 16 | 
							  黑格爾論上帝存在的證明 | 
							  劉愛民 | 
							  57 | 
							
						
							
							
							
							  | 17 |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 
							  何雅雯 | 
							  53 | 
							
						
							
							
							
							  | 18 | 
							  「中華民國 53 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與僑資企業研究 | 
							  李道緝 | 
							  52 | 
							
						
							
							
							
							  | 19 |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 
							  葉常泓 | 
							  49 | 
							
						
							
							
							
							  | 20 | 
							  敘事重心的轉移:從《再生緣》到《筆生花》 | 
							  張思靜 | 
							  46 | 
							
						
							
							
							
							  | 21 |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 
							  林素玟 | 
							  45 | 
							
						
							
							
							
							  | 22 |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 
							  莊宜文 | 
							  44 | 
							
						
							
							
							
							  | 23 | 
							  聲音異質學,似怪物的藝術—— 阿洛拉與卡蕯地亞的政治藝術中的聲音 | 
							  陳蕉 | 
							  35 | 
							
						
							
							
							
							  | 24 | 
							  返質修文,文質往復──〈論語.八佾〉章序讀析 | 
							  劉雅 | 
							  34 | 
							
						
							
							
							
							  | 25 | 
							  心象考: 臺灣攝影中的「心象」概念源起和挪用 | 
							  陳佳琦 | 
							  33 | 
							
						
							
							
							
							  | 26 |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 
							  涂藍云 | 
							  32 | 
							
						
							
							
							
							  | 27 |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 
							  王聖閎 | 
							  30 | 
							
						
							
							
							
							  | 28 | 
							  儒家學者對佛家輪迴思想的回應與超越──以羅近溪和熊十力為考察中心 | 
							  江一煥 | 
							  30 | 
							
						
							
							
							
							  | 29 | 
							  船山莊學之研究:探析「凝神」之飽滿義涵 | 
							  施盈佑 | 
							  30 | 
							
						
							
							
							
							  | 30 |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 
							  史惟筑 | 
							  28 | 
							
						
							
							
							
							  | 31 |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 
							  游騰達 | 
							  27 | 
							
						
							
							
							
							  | 32 | 
							  論張純甫「消極退守」的文化觀與修養論 | 
							  游騰達 | 
							  24 | 
							
						
							
							
							
							  | 33 | 
							  論譚嗣同的變法與復古 | 
							  賀廣如 | 
							  22 | 
							
						
							
							
							
							  | 34 |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 
							  林克明 | 
							  18 | 
							
						
							
							
							
							  | 35 | 
							  石川欽一郎台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概念的建構 | 
							  楊永源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