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從救生艇倫理學反思COVID-19大流行時期的資源援助問題 |
林恩志 |
74 |
2 |
專業倫理實踐初探:以臨床心理能力養成為例 |
李維倫 |
73 |
3 |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諮商倫理 |
李岳庭 |
69 |
4 |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
蕭玉霜 |
68 |
5 |
傾聽女聲╱身 ──女性藝術家的傳記劇場 |
高禎臨 |
67 |
6 |
建置「禮樂」的完型 (Gestalt) 結構 — 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
曾暐傑 |
65 |
7 |
「大眾語」創作的試驗:陳子展《詩經》白話翻譯與大眾語運動之研究 |
史甄陶 |
62 |
8 |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
廖啟宏 |
62 |
9 |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
陳奕傑、許樹珍 |
61 |
10 |
Reflections on Maurice Ravel’s Creativity |
Arbie Orenstein |
61 |
11 |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
曹予恩 |
60 |
12 |
(中譯題目)殺人的倫理學──從非道德觀點來看 |
蔡承志 |
59 |
13 |
黃宗羲的南明史學 |
吳振漢 |
56 |
14 |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
梁慕靈 |
50 |
15 |
錢德明的《聖樂經譜》:本地化策略下的明清天主教聖樂 |
洪力行 |
45 |
16 |
《歷程》中的食慾、身體與都市空間 |
葉雅茹 |
41 |
17 |
The World and Japan: Animated Anxiety in a Global Age |
John Lance Griffith |
39 |
18 |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
吳振漢 |
37 |
19 |
Recoding the Marvelous: The Medieval Vision Paradigm and Dante’s Commedia |
Matt Horn |
32 |
20 |
余英時的精神鍛鍊與生命實踐 |
謝政諭 |
31 |
21 |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
鄭吉雄 |
31 |
22 |
風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 |
李淑卿 |
30 |
23 |
環境倫理規範及其集體行動之間隙探究 |
蕭振邦 |
29 |
24 |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
孫松榮 |
28 |
25 |
La comtesse de Mortsauf ou la vertu condamnee |
陳維玲 |
28 |
26 |
龍成于野──1970 年代末香港功夫電影中的城鄉對立與 日常微觀 |
黃猷欽 |
22 |
27 |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
錢爽 |
21 |
28 |
錯戀台北青春: 從 1960 年代三部台語片的無能男談起 |
沈曉茵 |
20 |
29 |
自 Lorraine 地區陶瓷紋飾考察中國風貌在十九世紀法國陶瓷藝術中的發展 |
李明明 |
19 |
30 |
La souveraineté de l’homme puissant chez le Marquis de Sade |
賴軍維 |
17 |
31 |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
安雅蘭 |
12 |
32 |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
謝世英 |
3 |
33 |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
周芳美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