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禪定」與「智慧」的靈性修養:論《六祖壇經》之人格教育 |
王嘉陵 |
76 |
2 |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
蔡篤堅 |
74 |
3 |
由儒家場域與處境觀點看愛情中薩提爾理論後入聖的可能性 |
蘇子媖 |
72 |
4 |
攸關新冠病毒疫情之治人醫心生命文化反思 |
蔡篤堅 |
71 |
5 |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
金美華 |
71 |
6 |
由休謨之「神蹟觀」反思基督教的 終極關懷倫理觀 |
楊雨青 |
70 |
7 |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
劉俊法 |
69 |
8 |
環境美感、環境倫理與人類優質生活 |
蕭振邦 |
69 |
9 |
由「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歷程論生命自主權之限制 |
陳俊志 |
67 |
10 |
唐君毅的感通論述:對《易》、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 |
林維杰 |
66 |
11 |
我們對動物的責任 |
柯志明 |
66 |
12 |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
蕭振聲 |
65 |
13 |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
劉振維 |
65 |
14 |
山林倫理是公民倫理 — 由「無痕山林」與〈失去山林的孩子〉 談起 |
劉久清 |
64 |
15 |
奈斯的深層山林哲學 |
程進發 |
64 |
16 |
關於 Shirin Abedinirad 招喚 (Evocation) 系列作品的自然反思 |
蘇子媖 |
64 |
17 |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
李德材 |
64 |
18 |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
林春銀 |
64 |
19 |
山林自然的暴力與療癒 |
林淑文 |
64 |
20 |
論李奧波德的生態中心主義 — 以《沙郡年記》中的威斯康辛州和沙郡為例 |
徐佐銘 |
64 |
21 |
對Callicott非人類中心主觀內在價值論的反思 |
林恩志 |
63 |
22 |
繆爾的荒野沉思 |
徐佐銘 |
63 |
23 |
王船山與朱子工夫論比較 |
陳祺助 |
62 |
24 |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
黃宗潔 |
62 |
25 |
Étude comparative franco-chinoise du processus de création des caractères/ mots nouveaux : l’exemple des noms des éléments chimiques |
Huei-chen Li |
62 |
26 |
La caricature de l'émotivité dans Bouvard et Pécuchet de Flaubert |
Katarzyna Stachura |
61 |
27 |
環境美學:東方與西方的對話 |
〔美〕荷姆斯‧羅斯頓Ⅲ(著)、〔中〕齊君(譯) |
60 |
28 |
環境倫理學與環境美學的東西差異 — 與Holmes Rolston, III商榷 |
〔中〕劉悅笛 |
60 |
29 |
覺之教育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學 |
高柏園 |
60 |
30 |
從環境美學探討環境教育的場域概念 |
張育銘 |
60 |
31 |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
廖育正 |
60 |
32 |
內在價值的反思 |
瞿慎思 |
60 |
33 |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
陳佳銘 |
58 |
34 |
韓愈祭文文體變革新探 |
姜龍翔 |
58 |
35 |
論荀子「自然、人性與道德根源」的關係 |
何淑靜 |
56 |
36 |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
鄧秀梅 |
56 |
37 |
自然作為他者:列維納斯與環境哲學的交會 |
鄧元尉 |
55 |
38 |
Maximalisme acédiaste dans Madame Bovary de Gustave Flaubert |
Katarzyna Stachura |
55 |
39 |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
蔡家和 |
54 |
40 |
王船山論存養本心的工夫——心、意/性、情貫通之道 |
陳祺助 |
52 |
41 |
論人性向善論——一個分析哲學的觀點 |
蕭振聲 |
51 |
42 |
荀子哲學之價值規範根源問題:兼論孟荀之孔門承傳之取向 |
李瑞全 |
50 |
43 |
|
|
50 |
44 |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
蕭振邦、曾安國 |
49 |
45 |
一種侷限的美? - 人與自然嵌給關係之省思 |
蘇怡華 |
49 |
46 |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
許朝陽 |
48 |
47 |
王船山論《大學》的格物致知 ──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中心 |
蔡家和 |
47 |
48 |
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 |
楊自平 |
43 |
49 |
王船山論「道、善、性」之說的涵義與其理論價值 |
陳祺助 |
43 |
50 |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
劉國英 |
38 |
51 |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
黃淑玲 |
38 |
52 |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暮年對人性的觀察 |
陳一弘 |
37 |
53 |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
蕭義玲 |
37 |
54 |
書寫自然史:庫柏對於庫柏鎮地域之探究 |
盧莉茹 |
36 |
55 |
《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 |
侯潔之 |
36 |
56 |
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
許宗興 |
36 |
57 |
張岱《四書遇》註解四書之特色 |
鄧克銘 |
35 |
58 |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
李宗定 |
35 |
59 |
楊東明「氣質外無性」論析 |
陳政揚 |
35 |
60 |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
丁亞傑 |
35 |
61 |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
陳佳銘 |
35 |
62 |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
陳政揚 |
34 |
63 |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
莊憶萱 |
34 |
64 |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
曾少千 |
33 |
65 |
葉適經史之學與記體關係研究 |
鄭芳祥 |
33 |
66 |
Time English Center |
白大維 |
32 |
67 |
《文心雕龍》的通變論 |
朱曉海 |
31 |
68 |
唐君毅由重氣所闡發的船山人文化成論 |
陳政揚 |
31 |
69 |
論法家學派的「明主之道」 |
李庭緯 |
31 |
70 |
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 |
李道緝 |
31 |
71 |
羅整菴、李栗谷理氣論的涵義 |
楊祖漢 |
31 |
72 |
道家環境倫理學之建構及其可能之限度 |
葉海煙 |
29 |
73 |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
楊祖漢 |
29 |
74 |
康德的永續發展基礎 |
Martin Schonfeld |
29 |
75 |
環境倫理規範及其集體行動之間隙探究 |
蕭振邦 |
29 |
76 |
孟子論辯探究 |
林憶芝 |
29 |
77 |
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 |
吳振漢 |
28 |
78 |
《理學字義通釋》人性觀論析 |
陳政揚 |
28 |
79 |
方東美與劉述先的道統與學統之辨 |
曾春海 |
27 |
80 |
對方東美先生超越觀的方法學意義之反思 |
黃信二 |
27 |
81 |
從數位轉向到美學運算:論數位世代科技藝術的新美學 |
邱誌勇 |
27 |
82 |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
史甄陶 |
27 |
83 |
文創時代的藝術生產:陳界仁、曹斐與安迪·沃荷 |
蔡佩桂 |
26 |
84 |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
廖崇斐 |
26 |
85 |
宋儒論《大學》「至善」-以朱子學為中心的討論 |
翟奎鳳 |
25 |
86 |
「自然之美與藝術經典的國家品味」:十八至十九世紀初印刷文化對英國貴族鄉間別墅形象的塑造 |
謝佳娟 |
25 |
87 |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
彭宇薰 |
24 |
88 |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
賴柯助 |
24 |
89 |
人類如何對待自然:一個環境倫理學的反思 |
蕭振邦 |
23 |
90 |
天人合一:興詩中的「道」 |
蕭麗華 |
22 |
91 |
龍成于野──1970 年代末香港功夫電影中的城鄉對立與 日常微觀 |
黃猷欽 |
22 |
92 |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
巫佩蓉 |
21 |
93 |
展演女性氣質:海沃頓家庭相本與維多利亞少女形象 |
黃桂瑩 |
21 |
94 |
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 |
蔡家丘 |
19 |
95 |
靈光,不靈光:數位媒介複製時代中的戲劇表演— 論「現場性」及「靈光」的消逝與轉化 |
蘇子中 |
19 |
96 |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
林克明 |
18 |
97 |
王船山論心、物貫通之道——兼略論格物致知的工夫 |
陳祺助 |
18 |
98 |
王陽明與黃宗羲關於性情善惡詮釋之探討 |
齊婉先 |
17 |
99 |
論牟宗三先生對王塘南「透性研幾」的詮釋 |
韓曉華 |
15 |
100 |
「無聲」(Silence)的音樂詮釋:以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為例 |
楊小華 |
14 |
101 |
從山林天籟、遊湖娛樂到悲歌懷古——西湖詠詩在唐宋元時期發展的三個階段 |
侯迺慧 |
14 |
102 |
The Modulation between the Realistic and Romantic Approaches to Nature and Man in Frost's Poetry |
郭章瑞 |
14 |
103 |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
孫松榮 |
13 |
104 |
自然景觀與藝術一體Nature Into Landscape Into Art |
張德煇譯、Lawreuce Halprin著 |
11 |
105 |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
曾少千 |
8 |
106 |
「人禽之辨」之本體宇宙論的說明──關 於牟宗三先生詮釋明道此一理論的一些 討論 |
陳祺助 |
8 |
107 |
從朱子陽明的心性觀論民主法治的理論根據 |
王邦雄 |
7 |
108 |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
徐文琴 |
6 |
109 |
雜事詩的性質與發展 |
龔鵬程 |
6 |
110 |
石川欽一郎台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概念的建構 |
楊永源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