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試析嵇康理想人格的宗教向度 |
陳佩君 |
70 |
2 |
建置「禮樂」的完型 (Gestalt) 結構 — 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
曾暐傑 |
65 |
3 |
聲音、音樂及其應用思考 |
蕭振邦 |
65 |
4 |
關於 Shirin Abedinirad 招喚 (Evocation) 系列作品的自然反思 |
蘇子媖 |
64 |
5 |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
林耀盛 |
61 |
6 |
Singer動物解放倫理學批判研究 |
李凱恩 |
51 |
7 |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
林素玟 |
45 |
8 |
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皞之象」的呈現 |
馬雅貞 |
45 |
9 |
《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 |
侯潔之 |
36 |
10 |
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 |
林維杰 |
34 |
11 |
Interpreting Emblems, Emblems Interpreting: Love's mortal battle in Maurice Sceve's Delie |
Brooke Donaldson |
33 |
12 |
論王韜《瀛壖雜志》之權力象徵與時代性 |
余姒珉 |
30 |
13 |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
康珮 |
20 |
14 |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
陳德馨 |
20 |
15 |
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宗教符號──魔羯魚 |
洪莫愁 |
17 |
16 |
森萬里子與日本「可愛」文化的全球化:一九九零年代的藝術與流行文化 |
李秀眞 |
16 |
17 |
十九世紀象徵藝術的言說世界與批判意識——透視藝術風格的另一種途徑 |
李明明 |
14 |
18 |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
謝世英 |
13 |
19 |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
曾少千 |
8 |
20 |
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 |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翻譯 |
8 |
21 |
水鐘:《你那邊幾點?》的液態憂鬱 |
白大維 |
5 |
22 |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
宮筱筠 |
2 |
23 |
愛滋病的建構與解構 |
文思慧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