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邁向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論孔子教育哲學中的靈性作用 |
何佳瑞 |
76 |
2 |
試析嵇康理想人格的宗教向度 |
陳佩君 |
70 |
3 |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
Arleen Ionescu |
70 |
4 |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
翁文嫻 |
69 |
5 |
從「場域」概念看宋詩壇的運作──以文學總集為中心的考察 |
凌頌榮 |
68 |
6 |
大音希聲所聽何物 |
蘇子媖 |
65 |
7 |
建置「禮樂」的完型 (Gestalt) 結構 — 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
曾暐傑 |
65 |
8 |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
李德材 |
64 |
9 |
現代詩中的山水 — 以余怒詩作為例 |
聶豪 |
64 |
10 |
「大眾語」創作的試驗:陳子展《詩經》白話翻譯與大眾語運動之研究 |
史甄陶 |
62 |
11 |
音樂創作的記憶與遺忘——從創作筆記重探陳其鋼作品《源》的音樂語言 |
連憲升 |
60 |
12 |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
齊嵩齡 |
59 |
13 |
三唐兩宋攝其德——論《隨園詩話》中的唐宋詩調和論 |
王怡云 |
58 |
14 |
虛擬的懷古場所‧真實的身體經——上京紀行詩的李陵臺書寫 |
李嘉瑜 |
57 |
15 |
Exploiting Literary Fame?: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
李根芳 |
57 |
16 |
也斯的跨文化飲食地圖——以其詩作為研究核心 |
蕭欣浩 |
53 |
17 |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
楊令飛 |
50 |
18 |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
葉常泓 |
49 |
19 |
崇禎時期四部詞選收錄姜夔詞探析 |
林淑華 |
49 |
20 |
沈德潛評選岑參五律之觀點探析 |
林宜靜 |
48 |
21 |
漢樂府〈薤露〉、〈蒿里〉之原型與流變 |
劉德玲 |
47 |
22 |
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編纂流傳的文化史考察 |
張伯偉 |
46 |
23 |
讀一切書之法──金聖嘆評《水滸傳》之文法術語及其敘事意涵 |
楊清惠 |
45 |
24 |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
余育婷 |
45 |
25 |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
王妙純 |
44 |
26 |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
陳逢源 |
41 |
27 |
〈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
許綺玲 |
41 |
28 |
周亮工的「反流派」詩學 |
謝明陽 |
41 |
29 |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
李慧玲 |
39 |
30 |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
王次澄 |
36 |
31 |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
呂文翠 |
36 |
32 |
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 |
林維杰 |
34 |
33 |
《左傳》、《國語》中引詩、書的套式-兼論《詩經》的成書過程 |
魏培泉 |
33 |
34 |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
33 |
35 |
Interpreting Emblems, Emblems Interpreting: Love's mortal battle in Maurice Sceve's Delie |
Brooke Donaldson |
33 |
36 |
Time English Center |
白大維 |
32 |
37 |
漢語詩律學研究的新材料與新問題——論唐代碑志銘詞韻式之新變 |
程章燦 |
31 |
38 |
唐君毅由重氣所闡發的船山人文化成論 |
陳政揚 |
31 |
39 |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
卓清芬 |
31 |
40 |
「詩窮而後工」的歷史考察 |
鞏本棟 |
31 |
41 |
Literati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Drinking Games Using Cards |
Andrew Lo |
31 |
42 |
徐渭題畫作品中別號與閒章義涵初探——兼探款署「金罍」與鈐印「金畾」 |
徐瑞香 |
30 |
43 |
天理與人欲的省思——以《詩集傳》的淫詩為探討 |
黃麗娟 |
30 |
44 |
諸橋轍次〈詩經總說〉對《詩經》學基本問題的觀點 |
張文朝 |
29 |
45 |
劉墉書學初探 |
張菀玲 |
28 |
46 |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 |
賀廣如 |
28 |
47 |
日治時期臺灣的書籍裝幀藝術——以西川滿為例 |
林素幸 |
27 |
48 |
裴溥言《詩經相同句及其影響》之學術價值 |
張政偉 |
26 |
49 |
宋末元初「述朱」脈絡下的易學與術數學 ──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焦氏易林》芻議 |
陳詠琳 |
23 |
50 |
論《詩經》多重義與《詩》本義的詮釋 |
車行健 |
23 |
51 |
天人合一:興詩中的「道」 |
蕭麗華 |
22 |
52 |
正續《道藏》收錄的鸞書及其引述《詩經》述論 |
楊晉龍 |
21 |
53 |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
吳怡芬 |
21 |
54 |
儒家聖人觀之發源:《論語》聖人觀探析 |
侯展捷 |
19 |
55 |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
孫松榮 |
19 |
56 |
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宗教符號──魔羯魚 |
洪莫愁 |
17 |
57 |
「興於《詩》」──論朱熹讀《詩經》之法 |
史甄陶 |
17 |
58 |
經典活化與靈根自植 |
戴璉璋 |
15 |
59 |
燔詩書 明法令 ——略論秦制的經學影響 |
李若暉 |
15 |
60 |
興於詩終於易的成德之教 |
戴璉璋 |
14 |
61 |
從山林天籟、遊湖娛樂到悲歌懷古——西湖詠詩在唐宋元時期發展的三個階段 |
侯迺慧 |
14 |
62 |
The Modulation between the Realistic and Romantic Approaches to Nature and Man in Frost's Poetry |
郭章瑞 |
14 |
63 |
儒學慧命與人文德業 |
戴璉璋 |
13 |
64 |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
孫松榮 |
13 |
65 |
由迷孃〈唯有知道渴望的人〉管窺舒伯特歌曲風格 |
易繼心 |
9 |
66 |
從動勢與詩境分析魏崙的一首詩《屋頂上有天》 |
金戴熹 |
9 |
67 |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
曾少千 |
8 |
68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
69 |
敦煌伯二五二九、二五三八號唐寫本毛詩詁訓傳殘卷書後 |
林平和 |
8 |
70 |
無題詩論究 |
龔鵬程 |
7 |
71 |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
徐文琴 |
6 |
72 |
雜事詩的性質與發展 |
龔鵬程 |
6 |
73 |
中國諺語的對稱—和諧協調的詩境 |
高達思 |
6 |
74 |
《意外的春天》與《珈琲時光》的 「套層密藏」詩學 |
林文淇 |
5 |
75 |
方回批杜牧詩繹說 |
張夢機 |
4 |
76 |
沈約詩之內涵析論 |
姚振黎 |
4 |
77 |
鹽鐵論引述周易、尚書、毛詩考 |
林平和 |
3 |
78 |
黃檗寺與其僧侶的政治活動 |
盧秀華 |
1 |
79 |
作為英雄的藝術家─ 作為英雄史的藝術史 |
Hubert Locher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