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中的政策透明度 |
陳嘉新 |
74 |
2 |
二十一世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病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之意涵 (ELSPI) |
李瑞全 |
71 |
3 |
新冠病毒及疫情流行所產生之倫理爭議舉隅 |
釋昭慧 |
71 |
4 |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
金美華 |
71 |
5 |
從試驗、研究到推廣: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的組織與功能(1917-1999) |
李力庸 |
69 |
6 |
疫中為易:夕惕若,厲无咎 |
瞿慎思 |
69 |
7 |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
林春銀 |
64 |
8 |
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 |
林文凱 |
63 |
9 |
臺灣‧朝鮮總督府專賣政策比較研究-社會經濟遺產與「國家」能力的差異- |
文明基 |
63 |
10 |
戰後臺日交流下的中日文化經濟協會(1952-1972) |
洪紹洋 |
63 |
11 |
繆爾的荒野沉思 |
徐佐銘 |
63 |
12 |
「反恐同」來「反恐」: 西方關於文明與援助的兩種矛盾 |
陳逸婷 |
62 |
13 |
公園之美:環境經濟理論的解題探究 |
彭春翎 |
60 |
14 |
L’Empereur de Chine ouvrant le premier sillon: réception et exploitation politique de l’image dans la culture française du XVIIIe siècle |
Jacques Marx |
58 |
15 |
只破不立,無以為繼 — 談毀家廢婚派的幾點問題 |
何思瑩 |
58 |
16 |
從Hardwig的「死亡義務」觀點論家庭與醫療決策 |
林雅萍 |
57 |
17 |
「中華民國 53 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與僑資企業研究 |
李道緝 |
52 |
18 |
臺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 |
陳嘉鳳、周才忠 |
52 |
19 |
臺灣與香港生活與婚姻幸福感的比較研究 |
楊⽂⼭、王乃琳 |
52 |
20 |
醫藥之良好狀態(wellbeing)之分析: 生活品質、生活質量與生命質素 |
李瑞全 |
52 |
21 |
從應用角度探討佛教「中道」思想 對環境倫理的啟示 |
趙敬邦 |
51 |
22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23 |
全球變遷下全球與台灣的永續發展願景 |
王從恕 |
48 |
24 |
全球氣候政治與歐盟角色初探 - 歐盟為何扮演領導之角色? |
林子倫 |
48 |
25 |
氣候變遷的幾個倫理切面 |
葉保強 |
48 |
26 |
自環境與經濟的衡平論因應全球暖化的能源政策 |
林瑞珠、李宗棠 |
47 |
27 |
永續發展與行善的誘惑 |
徐佐銘 |
47 |
28 |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
鄭麗榕 |
43 |
29 |
《歷程》中的食慾、身體與都市空間 |
葉雅茹 |
41 |
30 |
The World and Japan: Animated Anxiety in a Global Age |
John Lance Griffith |
39 |
31 |
「勞動人權」年年退步的背後: 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分析 |
劉梅君 |
39 |
32 |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
王次澄 |
36 |
33 |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
鄭麗榕 |
36 |
34 |
研究型創作之交鋒與「藝術知識」初探 |
高俊宏 |
34 |
35 |
中國大陸《公司法修正草案》評析 — 以立法理念和治理結構為視角的考察 |
范健 |
33 |
36 |
日治時期霧峰水利組織與地域社會的演變 |
劉素芬 |
31 |
37 |
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 |
李道緝 |
31 |
38 |
對目前國際間處理全球貧窮問題的一些思考 |
王永慈 |
30 |
39 |
從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看「京都議定書」 |
廖耆煬 |
30 |
40 |
從坪林交通道事件淺談經濟發展與環境倫理 |
黃莉芸 |
30 |
41 |
煞死與官、醫、病、媒倫理疑義 |
林綺雲、徐明瀚 |
28 |
42 |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 《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
王念英 |
28 |
43 |
南特船商杜勃亥的中國之行(1817-1827) 及其中國工藝收藏: 一個法中經濟文化交流的見證 |
李明明 |
28 |
44 |
SARS的涉利者模式分析 — 以和平醫院廢棄物處理為議題 |
釋修禪 |
28 |
45 |
文創時代的藝術生產:陳界仁、曹斐與安迪·沃荷 |
蔡佩桂 |
26 |
46 |
地方菁英的經濟生活-以林維龍(1870-1942)私帳為例 |
陳建宏 |
25 |
47 |
清末民初溫州瑞安下層士紳的閱讀生活──以《張棡日記》為例 |
吳晶 |
24 |
48 |
日治時期臺灣與朝鮮的米作──生產體系的比較 |
李力庸 |
24 |
49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50 |
知識的建構與典範的創新:論「幼學雜字」在傳統蒙學教育上之意義與價值 |
周安邦 |
20 |
51 |
第十九期 |
詳如內文 |
19 |
52 |
第十五期 |
詳如內文 |
15 |
53 |
電子商務中的新經濟 |
盧希鵬 |
15 |
54 |
二十世紀初西洋眼光中的文人畫:費諾羅沙的理解與誤解 |
巫佩蓉 |
10 |
55 |
王船山論華夷之辨 |
劉毅鳴 |
9 |
56 |
1933-34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和日本藝品之展示 |
周芳美 |
6 |
57 |
樂種觀念及其理論思考 |
曾瀚霈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