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
劉振維 |
65 |
2 |
「大眾語」創作的試驗:陳子展《詩經》白話翻譯與大眾語運動之研究 |
史甄陶 |
62 |
3 |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
陳佳銘 |
58 |
4 |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
鄧秀梅 |
56 |
5 |
牟宗三與海德格 |
陳榮灼 |
51 |
6 |
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
張錫輝 |
44 |
7 |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
陳逢源 |
41 |
8 |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
王次澄 |
36 |
9 |
楊東明「氣質外無性」論析 |
陳政揚 |
35 |
10 |
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 |
林維杰 |
34 |
11 |
葉適經史之學與記體關係研究 |
鄭芳祥 |
33 |
12 |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
陳榮灼 |
30 |
13 |
天理與人欲的省思——以《詩集傳》的淫詩為探討 |
黃麗娟 |
30 |
14 |
朱熹視角下的孟子聖賢定位探論 |
姜龍翔 |
29 |
15 |
宋代小學的建構及其影響 |
周揚波 |
28 |
16 |
《理學字義通釋》人性觀論析 |
陳政揚 |
28 |
17 |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
史甄陶 |
27 |
18 |
朱子「《易》本卜筮之書」說之經過考論 |
呂欣 |
25 |
19 |
宋末元初「述朱」脈絡下的易學與術數學 ──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焦氏易林》芻議 |
陳詠琳 |
23 |
20 |
《朱熹集》卷六十五與《尚書》相關諸篇的寫作時間 |
許華峰 |
23 |
21 |
戴君仁與唐君毅論陽明格致思想異同 |
陳政揚 |
22 |
22 |
《大學》「止於至善」詮解 |
侯展捷 |
22 |
23 |
正續《道藏》收錄的鸞書及其引述《詩經》述論 |
楊晉龍 |
21 |
24 |
越儒黎貴惇的中國想像 |
林維杰 |
19 |
25 |
現代新儒家的朱子學研究 ——以馮、唐、錢諸先生對朱熹「理生氣」說的詮釋為例 |
馮兵;樂愛國 |
19 |
26 |
「興於《詩》」──論朱熹讀《詩經》之法 |
史甄陶 |
17 |
27 |
第十五期 |
詳如內文 |
15 |
28 |
唐君毅先生解朱子「太極動靜」評析 |
鄧秀梅 |
15 |
29 |
由朱子的讀書法論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
呂銘崴 |
14 |
30 |
黃宗羲《孟子師說》對劉蕺山思想之詮釋 |
齊婉先 |
14 |
31 |
「以自然的辯證來詮釋朱子學」的進一步討論 |
楊祖漢 |
13 |
32 |
試論朱熹和弟子楊方學術觀點的差異 |
王奕然 |
13 |
33 |
越儒黎貴惇的宗教思想 |
林維杰 |
12 |
34 |
對近人研究朱子《知言疑義》「性無善惡,心以用盡」 之省察 |
李素楨 |
11 |
35 |
越儒黎貴惇《芸臺類語》中的朱子學線索 |
林維杰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