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性哲學及其不滿──論高德曼的簡性 |
甯應斌 |
74 |
2 |
建置「禮樂」的完型 (Gestalt) 結構 — 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
曾暐傑 |
65 |
3 |
走出「樹文明」之倫理悖論 — 為 The Tree: Meaning and Myth 做中文版序所思 |
劉悅笛 |
64 |
4 |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
林春銀 |
64 |
5 |
性平治理與友善校園: 兒少保護主義的含蓄政治 |
賴麗芳 |
62 |
6 |
「反恐同」來「反恐」: 西方關於文明與援助的兩種矛盾 |
陳逸婷 |
62 |
7 |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
黃宗潔 |
62 |
8 |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
蕭義玲 |
52 |
9 |
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 — 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 |
蕭振邦 |
52 |
10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11 |
海上‧奇觀——論晚清上海「水龍會」對城市文化的視覺性建構 |
趙家琦 |
48 |
12 |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
劉國英 |
38 |
13 |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
呂文翠 |
36 |
14 |
論老子思想中的可持續性 |
高柏園 |
29 |
15 |
「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試論祭孔釋奠典禮之「文明」建構及其意義 |
宋惠如 |
27 |
16 |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
廖崇斐 |
26 |
17 |
狄培理的亞洲「核心課程」著作 |
鄭文泉 |
23 |
18 |
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宗教符號──魔羯魚 |
洪莫愁 |
17 |
19 |
儒學慧命與人文德業 |
戴璉璋 |
13 |
20 |
論宋明儒之內在張力: 以宋明理學家對楊慈湖之批判為例之分析 |
黃信二 |
12 |
21 |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
謝世英 |
10 |
22 |
康有為儒學國教化策略探析 |
許明珠 |
9 |
23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
24 |
評馬克尼爾所著《疾病與人類》 |
魏嘉弘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