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手稿解讀與盧炎的和聲 |
饒韻華 |
60 |
2 |
「西方藝術史研究的新視界」專號序言 |
楊尹瑄 (專號客座主編) |
36 |
3 |
截圖作為攝影:以維克多.柏根作品《來世》為例 |
朱盈樺 |
36 |
4 |
數位蔡明亮: 由《家在蘭若寺》至《日子》的雙重生命 |
孫松榮 |
35 |
5 |
網路討論學習之個案探討 |
劉旨峰 |
35 |
6 |
從構圖、書法、鈐印來鑑別六件署款梅清的黃山畫作 |
李淑卿 |
31 |
7 |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
孫松榮 |
28 |
8 |
數位落差與教育:多層次的分析 |
李瑞全 |
27 |
9 |
從數位轉向到美學運算:論數位世代科技藝術的新美學 |
邱誌勇 |
27 |
10 |
資訊社會的數位不平等 |
葉保強 |
27 |
11 |
微話語、語句戲局與布局機器: 即時演算生成剪接系統中的隨機函式美學 |
陳蕉 |
22 |
12 |
靈光,不靈光:數位媒介複製時代中的戲劇表演— 論「現場性」及「靈光」的消逝與轉化 |
蘇子中 |
19 |
13 |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
林克明 |
18 |
14 |
3D電影中的攝影眼:《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深度」探索 |
林克明 |
15 |
15 |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
洪敏秀 |
5 |
16 |
水鐘:《你那邊幾點?》的液態憂鬱 |
白大維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