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重新評估亞倫‧高文的性平實論──再思性的定義 |
關啟文 |
75 |
2 |
定靜工夫視野下的愛情與神聖 |
黃崇修 |
72 |
3 |
陷溺或救贖? ──論愛情關係中的依賴問題 |
霍晉明 |
72 |
4 |
由儒家場域與處境觀點看愛情中薩提爾理論後入聖的可能性 |
蘇子媖 |
72 |
5 |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
劉毅鳴 |
72 |
6 |
新冠肺炎蔓延期間告別的勇氣與意義 |
蕭玉霜 |
71 |
7 |
新冠病毒疫情的倫理反思與公共衛生倫理學的建構 |
李瑞全 |
70 |
8 |
《太一生水》水的機體論對 環境教育的啟發 |
蘇何誠 |
69 |
9 |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
蔡林樟 |
69 |
10 |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
蕭玉霜 |
68 |
11 |
「趨生畏死」與「趨樂避苦」之兩難 抉擇──「自主意願」:流動且幽微的 心靈答案 |
釋昭慧 |
67 |
12 |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
鄧宜菁 |
67 |
13 |
森鷗外《莎樂美》譯本的日本反應 |
顏涵銳 |
65 |
14 |
港臺電影文化新生力量的發源與互動──1960至1970年代 |
羅卡 |
64 |
15 |
繆爾的荒野沉思 |
徐佐銘 |
63 |
16 |
試論張愛玲「畫筆」對報刊仕女畫的受容與衍異 |
徐禎苓 |
62 |
17 |
愛的圈養: 晚近臺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
洪凌 |
62 |
18 |
生命倫理學:尊重和熱愛生命 — 對費茲‧雅爾思想的幾點思考 |
戴正德、[中]馬俊領 |
61 |
19 |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
陳奕傑、許樹珍 |
61 |
20 |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
林耀盛 |
61 |
21 |
La caricature de l'émotivité dans Bouvard et Pécuchet de Flaubert |
Katarzyna Stachura |
61 |
22 |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
曹予恩 |
60 |
23 |
論墨學在環境倫理學中的意義 |
趙敬邦 |
59 |
24 |
永恆與生命意義 — 超越死亡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
柯志明 |
59 |
25 |
墨學方法於當代醫學倫理之應用 |
蕭宏恩 |
57 |
26 |
當政治遇上動物 — 多元政治意識形態下的動物保護觀點 |
吳宗憲 |
56 |
27 |
Maximalisme acédiaste dans Madame Bovary de Gustave Flaubert |
Katarzyna Stachura |
55 |
28 |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環境意識 |
楊劍豐 |
54 |
29 |
愛生、自然凝觀與道:以孟祥森的文學/哲學的環境書寫作為接點 |
江⽇新 |
53 |
30 |
悖愛:從臺灣兩性暢銷書看親密關係的轉變 |
李根芳 |
53 |
31 |
現代戀愛與傳統家庭的倫理衝突: 從臺語電影家庭倫理文藝愛情類型看1950-1960年代愛情、婚姻、家庭的道德想像 |
王君琦 |
53 |
32 |
擁護羞恥:愛滋防治的公共性羞恥問題 |
李佳霖 |
53 |
33 |
應如何對待動物 — 對動物倫理之基礎與原則的一個反省 |
柯志明 |
51 |
34 |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
梁慕靈 |
50 |
35 |
窮山惡水為何是美的? |
楊勝欽 |
49 |
36 |
永續發展與行善的誘惑 |
徐佐銘 |
47 |
37 |
愛、自然的價值與環境倫理 |
柯志明 |
47 |
38 |
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 |
王學玲 |
46 |
39 |
墨家「兼愛」為基礎的倫理諮詢 |
蕭宏恩 |
45 |
40 |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
莊宜文 |
44 |
41 |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
梁慕靈 |
40 |
42 |
The World and Japan: Animated Anxiety in a Global Age |
John Lance Griffith |
39 |
43 |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
梁慕靈 |
39 |
44 |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
李慧玲 |
39 |
45 |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
吳振漢 |
37 |
46 |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
蕭義玲 |
37 |
47 |
台北的流動、溝通與再脈絡化︰以《台北四非》、《徵婚啟事》和《愛情來了》為例 |
劉紀雯 |
35 |
48 |
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 |
莊宜文 |
33 |
49 |
Interpreting Emblems, Emblems Interpreting: Love's mortal battle in Maurice Sceve's Delie |
Brooke Donaldson |
33 |
50 |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
簡素琤 |
32 |
51 |
風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 |
李淑卿 |
30 |
52 |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
毛文芳 |
30 |
53 |
天理與人欲的省思——以《詩集傳》的淫詩為探討 |
黃麗娟 |
30 |
54 |
孟子論辯探究 |
林憶芝 |
29 |
55 |
專號序 |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
28 |
56 |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
孫松榮 |
28 |
57 |
La comtesse de Mortsauf ou la vertu condamnee |
陳維玲 |
28 |
58 |
地緣與血緣的革命:方志敏與贛東北共產革命運動的興衰 |
林威杰 |
26 |
59 |
慈愛與迷信—— 晚清仕紳的反教謠言對法國天主教育嬰堂的影響 (1840–1891) |
黃柏睿 |
25 |
60 |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
林雯玲 |
24 |
61 |
錯戀台北青春: 從 1960 年代三部台語片的無能男談起 |
沈曉茵 |
20 |
62 |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
林克明 |
18 |
63 |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
林子晴 |
18 |
64 |
關愛何事:三部1970年代的瓊瑤片 |
沈曉茵 |
17 |
65 |
森萬里子與日本「可愛」文化的全球化:一九九零年代的藝術與流行文化 |
李秀眞 |
16 |
66 |
德萊葉的「白」──從顏色作為減法影像到至上主義繪畫之異度空間 |
李佩盈 |
15 |
67 |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
巫佩蓉 |
13 |
68 |
鄉村城市:侯孝賢與陳坤厚城市喜劇中的臺北 |
林文淇 |
11 |
69 |
從《易說》看惠士奇的治《易》作法 |
楊自平 |
11 |
70 |
儒家的生命倫理學結構 |
李瑞全 |
9 |
71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
72 |
愛滋病與性交易:北京研討會後的反思 |
陳浩文 |
8 |
73 |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
盛鎧 |
7 |
74 |
不再無禮:克萊蒙‧維哥影片中的情感第三空間 |
劉紀雯 |
5 |
75 |
香港愛滋病簡報 |
鄧振江 |
3 |
76 |
鞏固爾兄弟的中國藝術收藏 |
張婉真 |
2 |
77 |
方孝孺正統論初探 |
陳淑媛 |
1 |
78 |
愛滋病專號 |
李瑞全 |
1 |
79 |
愛滋病與醫療防治政策的倫理爭議 |
陳宜民口述 / 戴宇光整理 |
1 |
80 |
台灣的愛滋病與權益 |
戴宇光 |
1 |
81 |
Cindy Patton討論與愛滋病相關的 法律與醫療倫理問題 |
吳秀瑾 |
1 |
82 |
愛滋病的建構與解構 |
文思慧 |
1 |
83 |
愛滋病的應用倫理反思 |
鈕則誠 |
1 |
84 |
On the Inventing of AIDS ---- 專訪 Cindy Patton |
出 席 者 : 李瑞全、甯應斌、吳秀瑾 / 錄 音 整 理 : 吳秀瑾 / 校 定 : 李瑞全 |
1 |
85 |
愛滋病患在家看護中心介紹 |
林立 |
1 |
86 |
愛滋病患瞭望台 |
蔡文義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