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將工夫帶到教育中: 如何引領學生把握住觀念與實踐的工夫 | 
							  陳復 | 
							  79 | 
							
						
							
							
							
							  | 2 | 
							  重探天台宗荊溪湛然之「無情有性」的倫理別義 | 
							  嚴瑋泓 | 
							  78 | 
							
						
							
							
							
							  | 3 | 
							  王船山「盡心成性」、「心統性情」的道德義涵與宗教向度 | 
							  陳振崑 | 
							  78 | 
							
						
							
							
							
							  | 4 | 
							  通過他者的注視在 covid-19 疫情下如何回應 | 
							  宋松山 | 
							  75 | 
							
						
							
							
							
							  | 5 |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 
							  余安邦 | 
							  73 | 
							
						
							
							
							
							  | 6 | 
							  落身於家:人文臨床視野下的居家照顧倫理 | 
							  陳薈雅、林雅萍、林耀盛 | 
							  73 | 
							
						
							
							
							
							  | 7 |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 
							  劉毅鳴 | 
							  72 | 
							
						
							
							
							
							  | 8 |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 
							  黃崇修 | 
							  72 | 
							
						
							
							
							
							  | 9 | 
							  攸關新冠病毒疫情之治人醫心生命文化反思 | 
							  蔡篤堅 | 
							  71 | 
							
						
							
							
							
							  | 10 | 
							  試析嵇康理想人格的宗教向度 | 
							  陳佩君 | 
							  70 | 
							
						
							
							
							
							  | 11 | 
							  宗教場域內之詮釋學的實踐 ──Brian Gregor 之呂格爾之宗教詮釋學 | 
							  黃筱慧 | 
							  70 | 
							
						
							
							
							
							  | 12 |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 
							  汪文聖 | 
							  70 | 
							
						
							
							
							
							  | 13 |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 
							  劉俊法 | 
							  69 | 
							
						
							
							
							
							  | 14 |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 
							  蔡林樟 | 
							  69 | 
							
						
							
							
							
							  | 15 | 
							  天臺智顗對攝論宗思想的辯難與融會 | 
							  聶 豪 | 
							  69 | 
							
						
							
							
							
							  | 16 |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 
							  謝君直 | 
							  68 | 
							
						
							
							
							
							  | 17 |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 
							  朱芯儀 | 
							  67 | 
							
						
							
							
							
							  | 18 | 
							  五四民主、科學革新中的中正之道── 由李玉階對民主自由及宗教科學之實踐談起 | 
							  黃崇修 | 
							  67 | 
							
						
							
							
							
							  | 19 | 
							  唐牟二先生對華嚴天臺之詮釋的比較 | 
							  陳榮灼 | 
							  66 | 
							
						
							
							
							
							  | 20 | 
							  論唐君毅對現代文化的省思 | 
							  鄭宗義 | 
							  66 | 
							
						
							
							
							
							  | 21 |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 
							  蕭振聲 | 
							  65 | 
							
						
							
							
							
							  | 22 | 
							  德布西長笛音樂中的開創性 | 
							  陳惠湄 | 
							  65 | 
							
						
							
							
							
							  | 23 | 
							  奈斯的深層山林哲學 | 
							  程進發 | 
							  64 | 
							
						
							
							
							
							  | 24 |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 | 
							  蔡智豪 | 
							  64 | 
							
						
							
							
							
							  | 25 | 
							  「尊天而保真」— 論《淮南子》的道論及 其精神修養之義涵 | 
							  周貞余 | 
							  64 | 
							
						
							
							
							
							  | 26 |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 
							  廖育正 | 
							  64 | 
							
						
							
							
							
							  | 27 | 
							  山林自然的暴力與療癒 | 
							  林淑文 | 
							  64 | 
							
						
							
							
							
							  | 28 | 
							  論李奧波德的生態中心主義 — 以《沙郡年記》中的威斯康辛州和沙郡為例 | 
							  徐佐銘 | 
							  64 | 
							
						
							
							
							
							  | 29 | 
							  生態智慧T中的friluftsliv / 天地間自由地徜徉 | 
							  程進發 | 
							  63 | 
							
						
							
							
							
							  | 30 | 
							  繆爾的荒野沉思 | 
							  徐佐銘 | 
							  63 | 
							
						
							
							
							
							  | 31 |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 
							  廖啟宏 | 
							  62 | 
							
						
							
							
							
							  | 32 | 
							  生命倫理學:尊重和熱愛生命 — 對費茲‧雅爾思想的幾點思考 | 
							  戴正德、[中]馬俊領 | 
							  61 | 
							
						
							
							
							
							  | 33 | 
							  不可譯之道、不可道之名:雷慕沙與《道德經》翻譯 | 
							  潘鳳娟 | 
							  61 | 
							
						
							
							
							
							  | 34 | 
							  La caricature de l'émotivité dans Bouvard et Pécuchet de Flaubert | 
							  Katarzyna Stachura | 
							  61 | 
							
						
							
							
							
							  | 35 |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 
							  曹予恩 | 
							  60 | 
							
						
							
							
							
							  | 36 | 
							  環境美學:東方與西方的對話 | 
							  〔美〕荷姆斯‧羅斯頓Ⅲ(著)、〔中〕齊君(譯) | 
							  60 | 
							
						
							
							
							
							  | 37 | 
							  覺之教育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學 | 
							  高柏園 | 
							  60 | 
							
						
							
							
							
							  | 38 |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 
							  廖育正 | 
							  60 | 
							
						
							
							
							
							  | 39 | 
							  內在價值的反思 | 
							  瞿慎思 | 
							  60 | 
							
						
							
							
							
							  | 40 | 
							  論墨學在環境倫理學中的意義 | 
							  趙敬邦 | 
							  59 | 
							
						
							
							
							
							  | 41 |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 
							  羅鈴沛 | 
							  59 | 
							
						
							
							
							
							  | 42 |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 
							  陳佳銘 | 
							  58 | 
							
						
							
							
							
							  | 43 | 
							  三唐兩宋攝其德——論《隨園詩話》中的唐宋詩調和論 | 
							  王怡云 | 
							  58 | 
							
						
							
							
							
							  | 44 | 
							  從伴侶制重新思考共同生活的可能 | 
							  郭彥伯 | 
							  58 | 
							
						
							
							
							
							  | 45 | 
							  黑格爾論上帝存在的證明 | 
							  劉愛民 | 
							  57 | 
							
						
							
							
							
							  | 46 |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 
							  鄧秀梅 | 
							  56 | 
							
						
							
							
							
							  | 47 | 
							  隱喻與建築——柄谷行人與德希達的解構思想對話 | 
							  黃雅嫺 | 
							  56 | 
							
						
							
							
							
							  | 48 | 
							  以道家思想探討動物之權益 — 以老子、莊子思想為主 | 
							  吳惠齡 | 
							  55 | 
							
						
							
							
							
							  | 49 | 
							  王門中的游離者——黃綰學思歷程及其定位 | 
							  朱湘鈺 | 
							  55 | 
							
						
							
							
							
							  | 50 | 
							  《儀禮》對《唐律疏議》的影響——以「親屬名分」諸問題為探討核心 | 
							  劉怡君 | 
							  55 | 
							
						
							
							
							
							  | 51 |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East Asian Philosophy: Nishida Kitarō and Mou Zongsan | 
							  ASAKURA Tomomi | 
							  54 | 
							
						
							
							
							
							  | 52 |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 
							  蔡家和 | 
							  54 | 
							
						
							
							
							
							  | 53 | 
							  東石與布袋的賞景轉型: 自然、產業與保育思想的滄海桑田 | 
							  徐佐銘 | 
							  54 | 
							
						
							
							
							
							  | 54 | 
							  從〈聲無哀樂論〉引用《莊子》「三籟」典故探其「聲情關係」中 所蘊含的工夫向度 | 
							  林修德 | 
							  54 | 
							
						
							
							
							
							  | 55 | 
							  倫理關照下的人類幸福之概念研究: 以美感倫理為幸福底景, 兼談美學作為倫理學之母的可行性 | 
							  劉秀春 | 
							  54 | 
							
						
							
							
							
							  | 56 | 
							  斯賓諾莎與深層生態學之間 — 以自然、 自我實現的概念作為連結的論述 | 
							  程進發 | 
							  54 | 
							
						
							
							
							
							  | 57 | 
							  愛生、自然凝觀與道:以孟祥森的文學/哲學的環境書寫作為接點 | 
							  江⽇新 | 
							  53 | 
							
						
							
							
							
							  | 58 | 
							  「上以禮神明」:《管子‧君臣》與《荀子》之禮治思想 | 
							  佐藤將之 | 
							  53 | 
							
						
							
							
							
							  | 59 | 
							  從應用角度探討佛教「中道」思想 對環境倫理的啟示 | 
							  趙敬邦 | 
							  51 | 
							
						
							
							
							
							  | 60 |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 
							  蕭振邦、曾安國 | 
							  49 | 
							
						
							
							
							
							  | 61 | 
							  論焦竑會通三教思想——兼比較焦竑與林兆恩之會通思想 | 
							  唐經欽 | 
							  49 | 
							
						
							
							
							
							  | 62 | 
							  試論環境美學與宗炳山水書論對自然鑒賞的會通 | 
							  陳慶坤 | 
							  49 | 
							
						
							
							
							
							  | 63 | 
							  淺談中國(魏晉)山水審美中的自然觀照方式 | 
							  劉秀春 | 
							  49 | 
							
						
							
							
							
							  | 64 |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 
							  許朝陽 | 
							  48 | 
							
						
							
							
							
							  | 65 | 
							  論清儒毛奇齡「伸王抑朱」──以《大學》解為討論範圍 | 
							  朱湘鈺 | 
							  46 | 
							
						
							
							
							
							  | 66 | 
							  敘事重心的轉移:從《再生緣》到《筆生花》 | 
							  張思靜 | 
							  46 | 
							
						
							
							
							
							  | 67 |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 
							  林素玟 | 
							  45 | 
							
						
							
							
							
							  | 68 | 
							  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 
							  張錫輝 | 
							  44 | 
							
						
							
							
							
							  | 69 | 
							  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 | 
							  楊自平 | 
							  43 | 
							
						
							
							
							
							  | 70 | 
							  羅近溪圓教思想研究 | 
							  謝居憲 | 
							  43 | 
							
						
							
							
							
							  | 71 | 
							  處於倫理內在性與宗教超越性之間:胡塞爾與海德格宗教現象學之比較 | 
							  汪文聖 | 
							  43 | 
							
						
							
							
							
							  | 72 | 
							  董仲舒「孝經義」考辨 | 
							  莊兵 | 
							  42 | 
							
						
							
							
							
							  | 73 |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 
							  陳逢源 | 
							  41 | 
							
						
							
							
							
							  | 74 | 
							  周亮工的「反流派」詩學 | 
							  謝明陽 | 
							  41 | 
							
						
							
							
							
							  | 75 | 
							  戰國中晚期「忠」觀念之演變與轉折暨其思想意義 | 
							  佐藤將之 | 
							  39 | 
							
						
							
							
							
							  | 76 | 
							  「新音樂學」的價值觀轉向 ──由「目標導向」到「非目標導向」 | 
							  王育雯 | 
							  38 | 
							
						
							
							
							
							  | 77 | 
							  儒家道德「應世轉用」之開展-以《論語》中主體踐德與社會互動關係需求為建構進路 | 
							  陳靜容 | 
							  37 | 
							
						
							
							
							
							  | 78 | 
							  魏校《大學指歸》的思想體系 | 
							  何威萱 | 
							  37 | 
							
						
							
							
							
							  | 79 |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 
							  吳振漢 | 
							  37 | 
							
						
							
							
							
							  | 80 |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暮年對人性的觀察 | 
							  陳一弘 | 
							  37 | 
							
						
							
							
							
							  | 81 | 
							  論楊時喬《易》學圖說的先天成卦之推衍 | 
							  陳睿宏 | 
							  37 | 
							
						
							
							
							
							  | 82 | 
							  米開朗基羅藝術表現中的 未完成(non-finito)概念 | 
							  蘇信恩 | 
							  37 | 
							
						
							
							
							
							  | 83 | 
							  試析《韓非子》之「內聖外王」的詮釋可能:並以《管子》為參照 | 
							  李中文 | 
							  36 | 
							
						
							
							
							
							  | 84 | 
							  後五四時期的社會文化理想-劉咸炘論農業經濟生活的德能 | 
							  魏綵瑩 | 
							  36 | 
							
						
							
							
							
							  | 85 |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 
							  李宗定 | 
							  35 | 
							
						
							
							
							
							  | 86 | 
							  張岱《四書遇》註解四書之特色 | 
							  鄧克銘 | 
							  35 | 
							
						
							
							
							
							  | 87 |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 
							  鍾雲鶯 | 
							  35 | 
							
						
							
							
							
							  | 88 |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 
							  陳佳銘 | 
							  35 | 
							
						
							
							
							
							  | 89 | 
							  數位蔡明亮: 由《家在蘭若寺》至《日子》的雙重生命 | 
							  孫松榮 | 
							  35 | 
							
						
							
							
							
							  | 90 | 
							  論牟宗三先生對於別教與圓教之詮釋──兼論王陽明的工夫論的別教與圓教意義 | 
							  陳志杰 | 
							  34 | 
							
						
							
							
							
							  | 91 | 
							  德國哲學界之新道家詮釋——海德格( Heidegger )與 沃爾法特( Wohlfart ) | 
							  鍾振宇 | 
							  34 | 
							
						
							
							
							
							  | 92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 93 |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 
							  陸敬忠 | 
							  34 | 
							
						
							
							
							
							  | 94 |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 
							  羅聖堡 | 
							  33 | 
							
						
							
							
							
							  | 95 |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 
							  李美燕 | 
							  33 | 
							
						
							
							
							
							  | 96 | 
							  《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 | 
							  廖育正 | 
							  33 | 
							
						
							
							
							
							  | 97 | 
							  對《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的「存有論補充」 | 
							  陳榮灼 | 
							  32 | 
							
						
							
							
							
							  | 98 | 
							  「莊子:魏晉玄學的關鍵」兼論戴璉璋先生對魏晉玄學的貢獻與商榷 | 
							  謝大寧 | 
							  32 | 
							
						
							
							
							
							  | 99 |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 
							  簡素琤 | 
							  32 | 
							
						
							
							
							
							  | 100 | 
							  余英時與新儒家 | 
							  李顯裕 | 
							  31 | 
							
						
							
							
							
							  | 101 | 
							  藝術史的跨領域教育 | 
							  蔡佩桂 | 
							  31 | 
							
						
							
							
							
							  | 102 |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 
							  鄭吉雄 | 
							  31 | 
							
						
							
							
							
							  | 103 | 
							  論法家學派的「明主之道」 | 
							  李庭緯 | 
							  31 | 
							
						
							
							
							
							  | 104 | 
							  羅整菴、李栗谷理氣論的涵義 | 
							  楊祖漢 | 
							  31 | 
							
						
							
							
							
							  | 105 |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 
							  王瑞婷 | 
							  30 | 
							
						
							
							
							
							  | 106 | 
							  儒家學者對佛家輪迴思想的回應與超越──以羅近溪和熊十力為考察中心 | 
							  江一煥 | 
							  30 | 
							
						
							
							
							
							  | 107 | 
							  從澄清誤解的角度談《莊子》思想 | 
							  蕭裕民 | 
							  30 | 
							
						
							
							
							
							  | 108 | 
							  從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看「京都議定書」 | 
							  廖耆煬 | 
							  30 | 
							
						
							
							
							
							  | 109 | 
							  從朱子學到「古道論」:十八世紀日本國學文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 
							  王小林 | 
							  30 | 
							
						
							
							
							
							  | 110 | 
							  朱熹視角下的孟子聖賢定位探論 | 
							  姜龍翔 | 
							  29 | 
							
						
							
							
							
							  | 111 |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 
							  楊祖漢 | 
							  29 | 
							
						
							
							
							
							  | 112 | 
							  論老子思想中的可持續性 | 
							  高柏園 | 
							  29 | 
							
						
							
							
							
							  | 113 | 
							  劉墉書學初探 | 
							  張菀玲 | 
							  28 | 
							
						
							
							
							
							  | 114 | 
							  《理學字義通釋》人性觀論析 | 
							  陳政揚 | 
							  28 | 
							
						
							
							
							
							  | 115 | 
							  方東美先生論周濂溪思想——兼答劉述先先生 | 
							  高柏園 | 
							  27 | 
							
						
							
							
							
							  | 116 |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 
							  游騰達 | 
							  27 | 
							
						
							
							
							
							  | 117 |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 
							  史甄陶 | 
							  27 | 
							
						
							
							
							
							  | 118 | 
							  對陽明神秘經驗問題的重新思考 ——以湯浅泰雄哲學為參照 | 
							  陳廷嘉 | 
							  27 | 
							
						
							
							
							
							  | 119 | 
							  地緣與血緣的革命:方志敏與贛東北共產革命運動的興衰 | 
							  林威杰 | 
							  26 | 
							
						
							
							
							
							  | 120 | 
							  文革時期的「牛棚」之研究——  以季羨林為例 | 
							  邱香怡 | 
							  26 | 
							
						
							
							
							
							  | 121 | 
							  由「辭讓之心」到「聖王之偽」──析論《荀子》對「禮」概念的變更 | 
							  丘慧兒 | 
							  26 | 
							
						
							
							
							
							  | 122 | 
							  臺灣的社會變遷——以《飲食男女》為例 | 
							  鄭育瑜 | 
							  26 | 
							
						
							
							
							
							  | 123 | 
							  朱子「《易》本卜筮之書」說之經過考論 | 
							  呂欣 | 
							  25 | 
							
						
							
							
							
							  | 124 | 
							  慈愛與迷信—— 晚清仕紳的反教謠言對法國天主教育嬰堂的影響 (1840–1891) | 
							  黃柏睿 | 
							  25 | 
							
						
							
							
							
							  | 125 | 
							  禪思想的解放與重構── 評葛兆光《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9世紀》 | 
							  釋明彗 | 
							  25 | 
							
						
							
							
							
							  | 126 | 
							  清末民初溫州瑞安下層士紳的閱讀生活──以《張棡日記》為例 | 
							  吳晶 | 
							  24 | 
							
						
							
							
							
							  | 127 | 
							  抗戰時期浙江省國民黨婦運幹部訓練班述略 | 
							  宋青紅 | 
							  24 | 
							
						
							
							
							
							  | 128 | 
							  論張純甫「消極退守」的文化觀與修養論 | 
							  游騰達 | 
							  24 | 
							
						
							
							
							
							  | 129 |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 
							  賴柯助 | 
							  24 | 
							
						
							
							
							
							  | 130 | 
							  朱子〈盡心章注〉與胡五峰思想之關係 | 
							  楊祖漢 | 
							  24 | 
							
						
							
							
							
							  | 131 | 
							  從程朱、陸王對韓愈的「接受」反思學術史對韓愈的評價 | 
							  楊自平 | 
							  23 | 
							
						
							
							
							
							  | 132 |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 
							  王慧茹 | 
							  22 | 
							
						
							
							
							
							  | 133 | 
							  戴君仁與唐君毅論陽明格致思想異同 | 
							  陳政揚 | 
							  22 | 
							
						
							
							
							
							  | 134 |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李威寰 | 
							  22 | 
							
						
							
							
							
							  | 135 | 
							  康德、牟宗三「物自身」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 ――從「現象與物自身」到「目的與存在」 | 
							  吳甿 | 
							  21 | 
							
						
							
							
							
							  | 136 |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 
							  錢爽 | 
							  21 | 
							
						
							
							
							
							  | 137 | 
							  徐復觀先生論中國藝術精神:莊子的再發現 | 
							  黃兆強 | 
							  20 | 
							
						
							
							
							
							  | 138 |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 
							  關啟匡 | 
							  20 | 
							
						
							
							
							
							  | 139 | 
							  儒家聖人觀之發源:《論語》聖人觀探析 | 
							  侯展捷 | 
							  19 | 
							
						
							
							
							
							  | 140 |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 
							  孫松榮 | 
							  19 | 
							
						
							
							
							
							  | 141 | 
							  從受用角度考察唐君毅先生由疾病證悟人生 | 
							  楊自平 | 
							  19 | 
							
						
							
							
							
							  | 142 | 
							  理學「即寂即感」思想探源 | 
							  許朝陽 | 
							  18 | 
							
						
							
							
							
							  | 143 | 
							  鄒東廓家學:以《鄒氏學脉》為主線之探究 | 
							  黃繼立 | 
							  18 | 
							
						
							
							
							
							  | 144 | 
							  論何心隱的「講學」思想 | 
							  韓曉華 | 
							  18 | 
							
						
							
							
							
							  | 145 | 
							  Commentary as Pedagogical Guide: Scripture and  Commentary in he Thoughts of Philo Judaeus | 
							  Sze-kar Wan | 
							  18 | 
							
						
							
							
							
							  | 146 | 
							  王陽明與黃宗羲關於性情善惡詮釋之探討 | 
							  齊婉先 | 
							  17 | 
							
						
							
							
							
							  | 147 | 
							  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 | 
							  張曉生 | 
							  17 | 
							
						
							
							
							
							  | 148 | 
							  心的無限性:唐君毅思想中的詮釋學意涵 | 
							  林維杰 | 
							  17 | 
							
						
							
							
							
							  | 149 | 
							  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 | 
							  黃俊傑、蔡明田 | 
							  16 | 
							
						
							
							
							
							  | 150 | 
							  從Religion與「宗教」的碰撞看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 
							  李彥儀 | 
							  16 | 
							
						
							
							
							
							  | 151 | 
							  劉鄂培《孟子選講》述評 | 
							  劉德明 | 
							  16 | 
							
						
							
							
							
							  | 152 | 
							  雜文世界中的林連玉—— 論其内在的自我意識、價值觀念與思辨模式 | 
							  關啓匡 | 
							  16 | 
							
						
							
							
							
							  | 153 | 
							  論《禮記‧緇衣》的思維情境 | 
							  侯展捷 | 
							  16 | 
							
						
							
							
							
							  | 154 | 
							  分析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從第275個鏡頭到第298個鏡頭:上下樓梯的女人、走廊與迷宮、電影與它的皺褶 | 
							  劉永晧 | 
							  15 | 
							
						
							
							
							
							  | 155 | 
							  論周濂溪哲學對《中庸》思想的承繼與發展 | 
							  黃秋韻 | 
							  15 | 
							
						
							
							
							
							  | 156 | 
							  王道《大學億》析論——晚明《大學》詮釋之一側寫 | 
							  朱湘鈺 | 
							  15 | 
							
						
							
							
							
							  | 157 | 
							  唐君毅先生解朱子「太極動靜」評析 | 
							  鄧秀梅 | 
							  15 | 
							
						
							
							
							
							  | 158 | 
							  論牟宗三先生對王塘南「透性研幾」的詮釋 | 
							  韓曉華 | 
							  15 | 
							
						
							
							
							
							  | 159 | 
							  興於詩終於易的成德之教 | 
							  戴璉璋 | 
							  14 | 
							
						
							
							
							
							  | 160 | 
							  儒佛會通下的佛教中國化 ──以覺浪道盛的苦諦概念為例 | 
							  徐一智 | 
							  14 | 
							
						
							
							
							
							  | 161 | 
							  黃宗羲《孟子師說》對劉蕺山思想之詮釋 | 
							  齊婉先 | 
							  14 | 
							
						
							
							
							
							  | 162 | 
							  董仲舒的陰陽五行說的認知意義 | 
							  岑溢成 | 
							  13 | 
							
						
							
							
							
							  | 163 |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 
							  孫松榮 | 
							  13 | 
							
						
							
							
							
							  | 164 | 
							  系統美學建構之可能:以唐君毅美學思想為核心的考察 | 
							  蕭振邦 | 
							  13 | 
							
						
							
							
							
							  | 165 | 
							  從道家思想談動物權的觀念 | 
							  陳德和 | 
							  13 | 
							
						
							
							
							
							  | 166 | 
							  試論朱熹和弟子楊方學術觀點的差異 | 
							  王奕然 | 
							  13 | 
							
						
							
							
							
							  | 167 | 
							  康有為維新思想對基督教的汲納與排拒 | 
							  李安澤 | 
							  13 | 
							
						
							
							
							
							  | 168 | 
							  越儒黎貴惇的宗教思想 | 
							  林維杰 | 
							  12 | 
							
						
							
							
							
							  | 169 | 
							  從黃梨洲對良知學的理解以觀其在心學的定位 | 
							  鄧秀梅 | 
							  12 | 
							
						
							
							
							
							  | 170 | 
							  論朱子與孟子對「良心」概念的了解 | 
							  賴柯助 | 
							  12 | 
							
						
							
							
							
							  | 171 | 
							  《老子》的自然思想析論 ——以牟宗三先生的詮釋所做的探討 | 
							  曾珮琦 | 
							  11 | 
							
						
							
							
							
							  | 172 | 
							  論荀子思想的宗教性面向 | 
							  梁右典 | 
							  11 | 
							
						
							
							
							
							  | 173 | 
							  對近人研究朱子《知言疑義》「性無善惡,心以用盡」 之省察 | 
							  李素楨 | 
							  11 | 
							
						
							
							
							
							  | 174 | 
							  孟子哲學新探 | 
							  陳榮灼 | 
							  10 | 
							
						
							
							
							
							  | 175 | 
							  晚明李見羅的止脩學說 | 
							  侯潔之 | 
							  10 | 
							
						
							
							
							
							  | 176 | 
							  唐君毅的憂患意識及其學思關切點之開展 | 
							  陳學然 | 
							  10 | 
							
						
							
							
							
							  | 177 | 
							  從康德到海德格── 試論當代學者於孟子詮釋上的一項爭議 | 
							  謝君讚 | 
							  10 | 
							
						
							
							
							
							  | 178 | 
							  清末民初桐城派《孟子》文法論 ──以姚永概《孟子講義》、吳闓生《孟子文法讀本》為核心 | 
							  丁亞傑 | 
							  9 | 
							
						
							
							
							
							  | 179 | 
							  朱子的經權觀析論 | 
							  蕭美齡 | 
							  9 | 
							
						
							
							
							
							  | 180 | 
							  陳榮捷的中國哲學研究述評 | 
							  沈享民 | 
							  9 | 
							
						
							
							
							
							  | 181 | 
							  柳宗元散文思想及其造詣發微 | 
							  姚振黎 | 
							  9 | 
							
						
							
							
							
							  | 182 | 
							  從〈論語學案〉論劉宗周早期理氣思想 | 
							  許玉敏 | 
							  9 | 
							
						
							
							
							
							  | 183 | 
							  聶雙江主靜之學辨析 | 
							  陳儀 | 
							  9 | 
							
						
							
							
							
							  | 184 | 
							  湛甘泉「天理之心」與楊慈湖「精神之心」的差異 ──由《楊子折衷》論析 | 
							  蘇子媖 | 
							  9 | 
							
						
							
							
							
							  | 185 |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 
							  曾少千 | 
							  8 | 
							
						
							
							
							
							  | 186 | 
							  計然其人其事及其思想 | 
							  陳飛龍 | 
							  8 | 
							
						
							
							
							
							  | 187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 
							
						
							
							
							
							  | 188 | 
							  顏氏家訓思想探究?論讀書、文學、避諱觀 | 
							  姚振黎 | 
							  8 | 
							
						
							
							
							
							  | 189 | 
							  胡五峰哲學之圓教規模 | 
							  李瑞全 | 
							  8 | 
							
						
							
							
							
							  | 190 | 
							  牟宗三先生對劉蕺山「物即是知,非知之 所照」的詮釋 | 
							  黃敏浩 | 
							  8 | 
							
						
							
							
							
							  | 191 | 
							  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   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 | 
							  黃瑩暖 | 
							  8 | 
							
						
							
							
							
							  | 192 | 
							  牟宗三先生對羅近溪哲學的詮釋 | 
							  謝居憲 | 
							  8 | 
							
						
							
							
							
							  | 193 | 
							  從人本心理學到超個人心理學的思索 --中西方心理治療之融合 | 
							  陳玉芳 | 
							  7 | 
							
						
							
							
							
							  | 194 | 
							  說般若思想以及其與魏晉老莊學關係的探討 | 
							  鄭琳 | 
							  6 | 
							
						
							
							
							
							  | 195 | 
							  先秦道家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 
							  陳飛龍 | 
							  6 | 
							
						
							
							
							
							  | 196 |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 
							  洪敏秀 | 
							  5 | 
							
						
							
							
							
							  | 197 | 
							  沈約隱逸思想探原 | 
							  姚振黎 | 
							  5 | 
							
						
							
							
							
							  | 198 |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 
							  張婉真 | 
							  3 | 
							
						
							
							
							
							  | 199 | 
							  國父五權憲法思想的背景 | 
							  易本琛 | 
							  3 | 
							
						
							
							
							
							  | 200 | 
							  從道家思想看器官移植 | 
							  王邦雄 | 
							  2 | 
							
						
							
							
							
							  | 201 | 
							  方孝孺正統論初探 | 
							  陳淑媛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