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思想    搜尋結果共 192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通過他者的注視在 covid-19 疫情下如何回應 宋松山 75
2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余安邦 73
3 落身於家:人文臨床視野下的居家照顧倫理 陳薈雅、林雅萍、林耀盛 73
4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劉毅鳴 72
5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黃崇修 72
6 攸關新冠病毒疫情之治人醫心生命文化反思 蔡篤堅 71
7 試析嵇康理想人格的宗教向度 陳佩君 70
8 宗教場域內之詮釋學的實踐 ──Brian Gregor 之呂格爾之宗教詮釋學 黃筱慧 70
9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汪文聖 70
10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劉俊法 69
11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蔡林樟 69
12 天臺智顗對攝論宗思想的辯難與融會 聶 豪 69
13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謝君直 68
14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朱芯儀 67
15 五四民主、科學革新中的中正之道── 由李玉階對民主自由及宗教科學之實踐談起 黃崇修 67
16 唐牟二先生對華嚴天臺之詮釋的比較 陳榮灼 66
17 論唐君毅對現代文化的省思 鄭宗義 66
18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蕭振聲 65
19 德布西長笛音樂中的開創性 陳惠湄 65
20 奈斯的深層山林哲學 程進發 64
21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 蔡智豪 64
22 「尊天而保真」— 論《淮南子》的道論及 其精神修養之義涵 周貞余 64
23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廖育正 64
24 山林自然的暴力與療癒 林淑文 64
25 論李奧波德的生態中心主義 — 以《沙郡年記》中的威斯康辛州和沙郡為例 徐佐銘 64
26 生態智慧T中的friluftsliv / 天地間自由地徜徉 程進發 63
27 繆爾的荒野沉思 徐佐銘 63
28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廖啟宏 62
29 生命倫理學:尊重和熱愛生命 — 對費茲‧雅爾思想的幾點思考 戴正德、[中]馬俊領 61
30 不可譯之道、不可道之名:雷慕沙與《道德經》翻譯 潘鳳娟 61
31 La caricature de l'émotivité dans Bouvard et Pécuchet de Flaubert Katarzyna Stachura 61
32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曹予恩 60
33 環境美學:東方與西方的對話 〔美〕荷姆斯‧羅斯頓Ⅲ(著)、〔中〕齊君(譯) 60
34 覺之教育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學 高柏園 60
35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廖育正 60
36 內在價值的反思 瞿慎思 60
37 論墨學在環境倫理學中的意義 趙敬邦 59
38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羅鈴沛 59
39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陳佳銘 58
40 三唐兩宋攝其德——論《隨園詩話》中的唐宋詩調和論 王怡云 58
41 從伴侶制重新思考共同生活的可能 郭彥伯 58
42 黑格爾論上帝存在的證明 劉愛民 57
43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鄧秀梅 56
44 隱喻與建築——柄谷行人與德希達的解構思想對話 黃雅嫺 56
45 以道家思想探討動物之權益 — 以老子、莊子思想為主 吳惠齡 55
46 王門中的游離者——黃綰學思歷程及其定位 朱湘鈺 55
47 《儀禮》對《唐律疏議》的影響——以「親屬名分」諸問題為探討核心 劉怡君 55
48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East Asian Philosophy: Nishida Kitarō and Mou Zongsan ASAKURA Tomomi 54
49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蔡家和 54
50 東石與布袋的賞景轉型: 自然、產業與保育思想的滄海桑田 徐佐銘 54
51 從〈聲無哀樂論〉引用《莊子》「三籟」典故探其「聲情關係」中 所蘊含的工夫向度 林修德 54
52 倫理關照下的人類幸福之概念研究: 以美感倫理為幸福底景, 兼談美學作為倫理學之母的可行性 劉秀春 54
53 斯賓諾莎與深層生態學之間 — 以自然、 自我實現的概念作為連結的論述 程進發 54
54 愛生、自然凝觀與道:以孟祥森的文學/哲學的環境書寫作為接點 江⽇新 53
55 「上以禮神明」:《管子‧君臣》與《荀子》之禮治思想 佐藤將之 53
56 從應用角度探討佛教「中道」思想 對環境倫理的啟示 趙敬邦 51
57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蕭振邦、曾安國 49
58 論焦竑會通三教思想——兼比較焦竑與林兆恩之會通思想 唐經欽 49
59 試論環境美學與宗炳山水書論對自然鑒賞的會通 陳慶坤 49
60 淺談中國(魏晉)山水審美中的自然觀照方式 劉秀春 49
61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許朝陽 48
62 論清儒毛奇齡「伸王抑朱」──以《大學》解為討論範圍 朱湘鈺 46
63 敘事重心的轉移:從《再生緣》到《筆生花》 張思靜 46
64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林素玟 45
65 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張錫輝 44
66 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 楊自平 43
67 羅近溪圓教思想研究 謝居憲 43
68 處於倫理內在性與宗教超越性之間:胡塞爾與海德格宗教現象學之比較 汪文聖 43
69 董仲舒「孝經義」考辨 莊兵 42
70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陳逢源 41
71 周亮工的「反流派」詩學 謝明陽 41
72 戰國中晚期「忠」觀念之演變與轉折暨其思想意義 佐藤將之 39
73 「新音樂學」的價值觀轉向 ──由「目標導向」到「非目標導向」 王育雯 38
74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吳振漢 37
75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暮年對人性的觀察 陳一弘 37
76 米開朗基羅藝術表現中的 未完成(non-finito)概念 蘇信恩 37
77 張岱《四書遇》註解四書之特色 鄧克銘 35
78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李宗定 35
79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陳佳銘 35
80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鍾雲鶯 35
81 德國哲學界之新道家詮釋——海德格( Heidegger )與 沃爾法特( Wohlfart ) 鍾振宇 34
82 論牟宗三先生對於別教與圓教之詮釋──兼論王陽明的工夫論的別教與圓教意義 陳志杰 34
83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張鼎國 34
84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陸敬忠 34
85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羅聖堡 33
86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李美燕 33
87 《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 廖育正 33
88 對《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的「存有論補充」 陳榮灼 32
89 「莊子:魏晉玄學的關鍵」兼論戴璉璋先生對魏晉玄學的貢獻與商榷 謝大寧 32
90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簡素琤 32
91 余英時與新儒家 李顯裕 31
92 藝術史的跨領域教育 蔡佩桂 31
93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鄭吉雄 31
94 論法家學派的「明主之道」 李庭緯 31
95 羅整菴、李栗谷理氣論的涵義 楊祖漢 31
96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王瑞婷 30
97 儒家學者對佛家輪迴思想的回應與超越──以羅近溪和熊十力為考察中心 江一煥 30
98 從澄清誤解的角度談《莊子》思想 蕭裕民 30
99 從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看「京都議定書」 廖耆煬 30
100 從朱子學到「古道論」:十八世紀日本國學文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王小林 30
101 朱熹視角下的孟子聖賢定位探論 姜龍翔 29
102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楊祖漢 29
103 論老子思想中的可持續性 高柏園 29
104 劉墉書學初探 張菀玲 28
105 《理學字義通釋》人性觀論析 陳政揚 28
106 方東美先生論周濂溪思想——兼答劉述先先生 高柏園 27
107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游騰達 27
108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史甄陶 27
109 對陽明神秘經驗問題的重新思考 ——以湯浅泰雄哲學為參照 陳廷嘉 27
110 地緣與血緣的革命:方志敏與贛東北共產革命運動的興衰 林威杰 26
111 文革時期的「牛棚」之研究—— 以季羨林為例 邱香怡 26
112 由「辭讓之心」到「聖王之偽」──析論《荀子》對「禮」概念的變更 丘慧兒 26
113 臺灣的社會變遷——以《飲食男女》為例 鄭育瑜 26
114 朱子「《易》本卜筮之書」說之經過考論 呂欣 25
115 慈愛與迷信—— 晚清仕紳的反教謠言對法國天主教育嬰堂的影響 (1840–1891) 黃柏睿 25
116 禪思想的解放與重構── 評葛兆光《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9世紀》 釋明彗 25
117 清末民初溫州瑞安下層士紳的閱讀生活──以《張棡日記》為例 吳晶 24
118 抗戰時期浙江省國民黨婦運幹部訓練班述略 宋青紅 24
119 論張純甫「消極退守」的文化觀與修養論 游騰達 24
120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賴柯助 24
121 朱子〈盡心章注〉與胡五峰思想之關係 楊祖漢 24
122 從程朱、陸王對韓愈的「接受」反思學術史對韓愈的評價 楊自平 23
123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王慧茹 22
124 戴君仁與唐君毅論陽明格致思想異同 陳政揚 22
125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李威寰 22
126 康德、牟宗三「物自身」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 ――從「現象與物自身」到「目的與存在」 吳甿 21
127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錢爽 21
128 徐復觀先生論中國藝術精神:莊子的再發現 黃兆強 20
129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關啟匡 20
130 儒家聖人觀之發源:《論語》聖人觀探析 侯展捷 19
131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孫松榮 19
132 從受用角度考察唐君毅先生由疾病證悟人生 楊自平 19
133 理學「即寂即感」思想探源 許朝陽 18
134 鄒東廓家學:以《鄒氏學脉》為主線之探究 黃繼立 18
135 論何心隱的「講學」思想 韓曉華 18
136 Commentary as Pedagogical Guide: Scripture and Commentary in he Thoughts of Philo Judaeus Sze-kar Wan 18
137 王陽明與黃宗羲關於性情善惡詮釋之探討 齊婉先 17
138 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 張曉生 17
139 心的無限性:唐君毅思想中的詮釋學意涵 林維杰 17
140 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 黃俊傑、蔡明田 16
141 從Religion與「宗教」的碰撞看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李彥儀 16
142 劉鄂培《孟子選講》述評 劉德明 16
143 雜文世界中的林連玉—— 論其内在的自我意識、價值觀念與思辨模式 關啓匡 16
144 論《禮記‧緇衣》的思維情境 侯展捷 16
145 分析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從第275個鏡頭到第298個鏡頭:上下樓梯的女人、走廊與迷宮、電影與它的皺褶 劉永晧 15
146 論周濂溪哲學對《中庸》思想的承繼與發展 黃秋韻 15
147 王道《大學億》析論——晚明《大學》詮釋之一側寫 朱湘鈺 15
148 唐君毅先生解朱子「太極動靜」評析 鄧秀梅 15
149 論牟宗三先生對王塘南「透性研幾」的詮釋 韓曉華 15
150 興於詩終於易的成德之教 戴璉璋 14
151 儒佛會通下的佛教中國化 ──以覺浪道盛的苦諦概念為例 徐一智 14
152 黃宗羲《孟子師說》對劉蕺山思想之詮釋 齊婉先 14
153 董仲舒的陰陽五行說的認知意義 岑溢成 13
154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孫松榮 13
155 系統美學建構之可能:以唐君毅美學思想為核心的考察 蕭振邦 13
156 從道家思想談動物權的觀念 陳德和 13
157 試論朱熹和弟子楊方學術觀點的差異 王奕然 13
158 康有為維新思想對基督教的汲納與排拒 李安澤 13
159 越儒黎貴惇的宗教思想 林維杰 12
160 從黃梨洲對良知學的理解以觀其在心學的定位 鄧秀梅 12
161 論朱子與孟子對「良心」概念的了解 賴柯助 12
162 《老子》的自然思想析論 ——以牟宗三先生的詮釋所做的探討 曾珮琦 11
163 論荀子思想的宗教性面向 梁右典 11
164 對近人研究朱子《知言疑義》「性無善惡,心以用盡」 之省察 李素楨 11
165 孟子哲學新探 陳榮灼 10
166 晚明李見羅的止脩學說 侯潔之 10
167 唐君毅的憂患意識及其學思關切點之開展 陳學然 10
168 從康德到海德格── 試論當代學者於孟子詮釋上的一項爭議 謝君讚 10
169 清末民初桐城派《孟子》文法論 ──以姚永概《孟子講義》、吳闓生《孟子文法讀本》為核心 丁亞傑 9
170 朱子的經權觀析論 蕭美齡 9
171 陳榮捷的中國哲學研究述評 沈享民 9
172 柳宗元散文思想及其造詣發微 姚振黎 9
173 從〈論語學案〉論劉宗周早期理氣思想 許玉敏 9
174 聶雙江主靜之學辨析 陳儀 9
175 湛甘泉「天理之心」與楊慈湖「精神之心」的差異 ──由《楊子折衷》論析 蘇子媖 9
176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曾少千 8
177 計然其人其事及其思想 陳飛龍 8
178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謝世英 8
179 顏氏家訓思想探究?論讀書、文學、避諱觀 姚振黎 8
180 胡五峰哲學之圓教規模 李瑞全 8
181 牟宗三先生對劉蕺山「物即是知,非知之 所照」的詮釋 黃敏浩 8
182 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 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 黃瑩暖 8
183 牟宗三先生對羅近溪哲學的詮釋 謝居憲 8
184 從人本心理學到超個人心理學的思索 --中西方心理治療之融合 陳玉芳 7
185 說般若思想以及其與魏晉老莊學關係的探討 鄭琳 6
186 先秦道家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陳飛龍 6
187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洪敏秀 5
188 沈約隱逸思想探原 姚振黎 5
189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張婉真 3
190 國父五權憲法思想的背景 易本琛 3
191 從道家思想看器官移植 王邦雄 2
192 方孝孺正統論初探 陳淑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