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公共哲學在臺灣: 以「哲學星期五」為個案的考察 |
吳豐維 |
77 |
2 |
品德教育涉及的「敬畏」初探:又敬又畏? |
陳伊琳 |
76 |
3 |
疫情之下的言論自由──自康德法權觀點出發的若干省思 |
陳欣白 |
75 |
4 |
重新評估亞倫‧高文的性平實論──再思性的定義 |
關啟文 |
75 |
5 |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
蔡篤堅 |
74 |
6 |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的倫理問題 |
孫雲平 |
73 |
7 |
西藥製藥廠關鍵主管應具備的必要特質 — 從佛教「八正道」的「正見」與「正思惟」談起 |
陳昱萍 |
73 |
8 |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
黃崇修 |
72 |
9 |
二十一世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病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之意涵 (ELSPI) |
李瑞全 |
71 |
10 |
COVID-19 大流行引發之醫療倫理議題 |
陳祖裕 |
71 |
11 |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
金美華 |
71 |
12 |
「念死」到「慈悲」的轉化:自我覺知 與饒益他者的倫理轉化與超越性 |
嚴瑋泓 |
70 |
13 |
山貓森林的省思:Singer 個體實踐的 整體論視野 |
彭春翎 |
69 |
14 |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諮商倫理 |
李岳庭 |
69 |
15 |
幫助受苦者 ──對關懷倫理學中理想關懷行動之分析 |
王嬿翔 |
69 |
16 |
「趨生畏死」與「趨樂避苦」之兩難 抉擇──「自主意願」:流動且幽微的 心靈答案 |
釋昭慧 |
67 |
17 |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
鄧宜菁 |
67 |
18 |
將人與動物作「平等考量」的理據 — 與效益主義哲學家Peter Singer的對話 |
釋昭慧 |
66 |
19 |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
蕭振聲 |
65 |
20 |
大音希聲所聽何物 |
蘇子媖 |
65 |
21 |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
劉振維 |
65 |
22 |
山林倫理是公民倫理 — 由「無痕山林」與〈失去山林的孩子〉 談起 |
劉久清 |
64 |
23 |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
廖育正 |
64 |
24 |
山林倫理: 環境倫理個體論者的解題探究 |
彭春翎 |
64 |
25 |
同性婚姻不是同性戀婚姻: 兼論傳統與個人主義化 |
寗應斌(卡維波) |
62 |
26 |
性運2.0:歷史與當下的雙向運動 |
王顥中 |
62 |
27 |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
廖啟宏 |
62 |
28 |
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 |
廖珮芸 |
61 |
29 |
La caricature de l'émotivité dans Bouvard et Pécuchet de Flaubert |
Katarzyna Stachura |
61 |
30 |
音樂創作的記憶與遺忘——從創作筆記重探陳其鋼作品《源》的音樂語言 |
連憲升 |
60 |
31 |
「婚姻平權」的反思 |
關啟文 |
58 |
32 |
只破不立,無以為繼 — 談毀家廢婚派的幾點問題 |
何思瑩 |
58 |
33 |
獸醫公共衛生政策執行與動物福利 |
賴治民 |
56 |
34 |
Why You Ought Not to Turn the Other Cheek: Confucius on How to Deal With Wrongdoers |
Yong Huang |
55 |
35 |
程伊川與朱子之基本分歧——一希臘哲學的視點 |
陳榮灼 |
55 |
36 |
動物權與人類中心主義 |
林恩志 |
55 |
37 |
Maximalisme acédiaste dans Madame Bovary de Gustave Flaubert |
Katarzyna Stachura |
55 |
38 |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East Asian Philosophy: Nishida Kitarō and Mou Zongsan |
ASAKURA Tomomi |
54 |
39 |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
莊宜文 |
54 |
40 |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環境意識 |
楊劍豐 |
54 |
41 |
倫理關照下的人類幸福之概念研究: 以美感倫理為幸福底景, 兼談美學作為倫理學之母的可行性 |
劉秀春 |
54 |
42 |
討論內在價值與環境倫理之關聯 |
瞿慎思 |
54 |
43 |
商業性性交易的社會建構與賣淫改良論 |
甯應斌 |
53 |
44 |
「中華民國 53 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與僑資企業研究 |
李道緝 |
52 |
45 |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
蕭義玲 |
52 |
46 |
臺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 |
陳嘉鳳、周才忠 |
52 |
47 |
醫藥之良好狀態(wellbeing)之分析: 生活品質、生活質量與生命質素 |
李瑞全 |
52 |
48 |
寵物對人類健康所可能帶來的正面影響 — 兼論寵物飼養的道德爭議 |
李凱恩 |
52 |
49 |
醫病關係=關懷關係? |
廖瑞琪 |
50 |
50 |
窮山惡水為何是美的? |
楊勝欽 |
49 |
51 |
融入「生活美學」的當代「環境美學」 |
劉悅笛 |
49 |
52 |
流行語「殺很大」的複合化 |
黃金文、林鴻瑞 |
48 |
53 |
全球變遷下全球與台灣的永續發展願景 |
王從恕 |
48 |
54 |
漢樂府〈薤露〉、〈蒿里〉之原型與流變 |
劉德玲 |
47 |
55 |
研究倫理審查的一些常見爭議 |
陳祖裕 |
46 |
56 |
方苞禮學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以冠、婚、喪、祭為核心 |
丁亞傑 |
44 |
57 |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
鄭麗榕 |
43 |
58 |
〈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
許綺玲 |
41 |
59 |
The World and Japan: Animated Anxiety in a Global Age |
John Lance Griffith |
39 |
60 |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
李慧玲 |
39 |
61 |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
黃淑玲 |
38 |
62 |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
蕭義玲 |
37 |
63 |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
Liz Thompson |
37 |
64 |
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 |
林維杰 |
34 |
65 |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
許綺玲 |
33 |
66 |
葉適經史之學與記體關係研究 |
鄭芳祥 |
33 |
67 |
「莊子:魏晉玄學的關鍵」兼論戴璉璋先生對魏晉玄學的貢獻與商榷 |
謝大寧 |
32 |
68 |
全球莎士比亞與在地哈姆雷特:兩部莎士比亞電影改編 |
吳怡芬 |
32 |
69 |
康熙朝宮廷「畫院」的運作與盛清院體的奠立:以蔣廷錫團隊為中心 |
賴毓芝 |
31 |
70 |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
卓清芬 |
31 |
71 |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
鄭吉雄 |
31 |
72 |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
何嘉誼 |
31 |
73 |
大師名作在哪裡?關於西方藝術史教學中的觀看、知識與理解 |
楊尹瑄 |
31 |
74 |
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 |
李道緝 |
31 |
75 |
台灣「幼曲」【大小牌】與崑曲、明清小曲的關係 |
洪惟助 |
30 |
76 |
臧懋循之戲曲當行論——以其批改《玉茗堂四夢》為例 |
陳富容 |
30 |
77 |
徐渭題畫作品中別號與閒章義涵初探——兼探款署「金罍」與鈐印「金畾」 |
徐瑞香 |
30 |
78 |
風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 |
李淑卿 |
30 |
79 |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
毛文芳 |
30 |
80 |
從澄清誤解的角度談《莊子》思想 |
蕭裕民 |
30 |
81 |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
劉瑞琪 |
29 |
82 |
劉墉書學初探 |
張菀玲 |
28 |
83 |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
史惟筑 |
28 |
84 |
對方東美先生超越觀的方法學意義之反思 |
黃信二 |
27 |
85 |
20 世紀初期澳洲報刊中的排華運動與社會輿論 |
王光輝 |
26 |
86 |
臺灣的社會變遷——以《飲食男女》為例 |
鄭育瑜 |
26 |
87 |
宋儒論《大學》「至善」-以朱子學為中心的討論 |
翟奎鳳 |
25 |
88 |
取締與治療:日治時期臺灣嗎啡之使用探究 |
毛硯平 |
25 |
89 |
地方菁英的經濟生活-以林維龍(1870-1942)私帳為例 |
陳建宏 |
25 |
90 |
清末民初溫州瑞安下層士紳的閱讀生活──以《張棡日記》為例 |
吳晶 |
24 |
91 |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
林雯玲 |
24 |
92 |
北宋「老人」的食療與養生內涵——以《奉親養老書》為核心的文獻分析 |
皮國立 |
23 |
93 |
臺灣當代基督教會移轉之現象——以中原大學四C教會為例 |
張蘊淨 |
23 |
94 |
龍成于野──1970 年代末香港功夫電影中的城鄉對立與 日常微觀 |
黃猷欽 |
22 |
95 |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
巫佩蓉 |
21 |
96 |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
吳怡芬 |
21 |
97 |
知識的建構與典範的創新:論「幼學雜字」在傳統蒙學教育上之意義與價值 |
周安邦 |
20 |
98 |
萬廷言論未發之中與易圖之關係 |
鄧秀梅 |
19 |
99 |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
林子晴 |
18 |
100 |
唐君毅先生對孝的當代闡釋 |
趙敬邦 |
18 |
101 |
「興於《詩》」──論朱熹讀《詩經》之法 |
史甄陶 |
17 |
102 |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
黃桂瑩 |
17 |
103 |
漢宋之間――程朱、船山、程樹德 詮釋《論語‧漆雕章》之比較 |
蔡家和 |
17 |
104 |
劉鄂培《孟子選講》述評 |
劉德明 |
16 |
105 |
森萬里子與日本「可愛」文化的全球化:一九九零年代的藝術與流行文化 |
李秀眞 |
16 |
106 |
德萊葉的「白」──從顏色作為減法影像到至上主義繪畫之異度空間 |
李佩盈 |
15 |
107 |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 |
黃猷欽 |
14 |
108 |
何謂艾茉莉‧卡爾?:加拿大西岸藝術的共時代性 |
洪敏秀 |
14 |
109 |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
孫松榮 |
13 |
110 |
南北朝周弘正與盧氏《易》學析論 |
楊自平 |
13 |
111 |
儒家「家庭一體」之建構初探 |
謝居憲 |
12 |
112 |
由「聖人」看荀子的「知禮義」與「虛壹靜」 |
何淑靜 |
11 |
113 |
作偽的剖析——濟汀偽作帕麥爾畫作事件 |
李淑卿 |
10 |
114 |
儒家的生命倫理學結構 |
李瑞全 |
9 |
115 |
心理諮商師的專業倫理守則 |
林家興 |
9 |
116 |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
盛鎧 |
9 |
117 |
朱子的經權觀析論 |
蕭美齡 |
9 |
118 |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
江凌青 |
9 |
119 |
聶雙江主靜之學辨析 |
陳儀 |
9 |
120 |
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 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 |
黃瑩暖 |
8 |
121 |
牟宗三先生論儒家道體義 |
鄧秀梅 |
8 |
122 |
陳澄波圖片收藏與陳澄波繪畫 |
李淑珠 |
7 |
123 |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
許綺玲 |
7 |
124 |
代理懷孕︰女性及醫療社會學觀 |
劉仲冬 |
4 |
125 |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
周芳美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