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我覺察:宋明新儒家實踐哲學與當代諮商心理學的觀點 |
吳美瑤 |
76 |
2 |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
金美華 |
71 |
3 |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
劉俊法 |
69 |
4 |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
劉振維 |
65 |
5 |
王船山與朱子工夫論比較 |
陳祺助 |
62 |
6 |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
陳佳銘 |
58 |
7 |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
鄧秀梅 |
56 |
8 |
程伊川與朱子之基本分歧——一希臘哲學的視點 |
陳榮灼 |
55 |
9 |
熊十力疏釋《禮記‧儒行》意義探析 |
孫致文 |
53 |
10 |
牟宗三與海德格 |
陳榮灼 |
51 |
11 |
論清儒毛奇齡「伸王抑朱」──以《大學》解為討論範圍 |
朱湘鈺 |
46 |
12 |
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 |
楊自平 |
43 |
13 |
羅近溪圓教思想研究 |
謝居憲 |
43 |
14 |
王船山論「道、善、性」之說的涵義與其理論價值 |
陳祺助 |
43 |
15 |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
陳逢源 |
41 |
16 |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
陳榮灼 |
30 |
17 |
方東美先生論周濂溪思想——兼答劉述先先生 |
高柏園 |
27 |
18 |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
游騰達 |
27 |
19 |
船山繼善成性觀的當代省察:以唐君毅與勞思光之異詮為中心 |
陳政揚 |
25 |
20 |
狄培理與經典教育 |
鍾彩鈞 |
23 |
21 |
從程朱、陸王對韓愈的「接受」反思學術史對韓愈的評價 |
楊自平 |
23 |
22 |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
錢爽 |
21 |
23 |
知識的建構與典範的創新:論「幼學雜字」在傳統蒙學教育上之意義與價值 |
周安邦 |
20 |
24 |
理學「即寂即感」思想探源 |
許朝陽 |
18 |
25 |
王陽明與黃宗羲關於性情善惡詮釋之探討 |
齊婉先 |
17 |
26 |
論周濂溪哲學對《中庸》思想的承繼與發展 |
黃秋韻 |
15 |
27 |
黃宗羲《孟子師說》對劉蕺山思想之詮釋 |
齊婉先 |
14 |
28 |
論宋明儒之內在張力: 以宋明理學家對楊慈湖之批判為例之分析 |
黃信二 |
12 |
29 |
胡五峰哲學之圓教規模 |
李瑞全 |
8 |
30 |
牟宗三先生對劉蕺山「物即是知,非知之 所照」的詮釋 |
黃敏浩 |
8 |
31 |
「人禽之辨」之本體宇宙論的說明──關 於牟宗三先生詮釋明道此一理論的一些 討論 |
陳祺助 |
8 |
32 |
牟宗三先生論儒家道體義 |
鄧秀梅 |
8 |
33 |
從二程之當分證宋明理學之三系說 |
張德麟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