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翻轉哲學傳播的可能性: 連結哲學與大眾的新媒體 |
邱獻儀、鄭凱元 |
77 |
2 |
專業倫理實踐初探:以臨床心理能力養成為例 |
李維倫 |
73 |
3 |
港臺電影文化新生力量的發源與互動──1960至1970年代 |
羅卡 |
64 |
4 |
不可譯之道、不可道之名:雷慕沙與《道德經》翻譯 |
潘鳳娟 |
61 |
5 |
從敘事學談醫學倫理教育之 人性化改革 |
林慧如 |
61 |
6 |
Reflections on Maurice Ravel’s Creativity |
Arbie Orenstein |
61 |
7 |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
黃淑玲 |
38 |
8 |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
33 |
9 |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
何嘉誼 |
31 |
10 |
風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 |
李淑卿 |
30 |
11 |
專號序 |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
29 |
12 |
美術史、展示與認同——在時代中載浮載沉的「臺灣美術」 |
邱函妮 |
29 |
13 |
有關應用倫理學的誤解與迷思 |
葉保強 |
29 |
14 |
應用倫理教學課程在台灣公私立大學中的發展概況 |
黃柏翰 |
29 |
15 |
藝術的進程: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藝術、製造業、商業勵進會對文雅藝術的提倡 |
謝佳娟 |
26 |
16 |
在醫學院教「醫病關係」與「護病關係」--我的經驗談 |
|
21 |
17 |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
黃桂瑩 |
17 |
18 |
愛滋病與性交易:北京研討會後的反思 |
陳浩文 |
8 |
19 |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
顏娟英 |
7 |
20 |
書評:《英國藝術史1600-1870》 |
謝佳娟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