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
黃崇修 |
72 |
2 |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
鄧秀梅 |
56 |
3 |
從孟子與《中庸》理論談醫助自殺 |
劉澤磊 |
55 |
4 |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
蔡家和 |
54 |
5 |
荀子哲學之價值規範根源問題:兼論孟荀之孔門承傳之取向 |
李瑞全 |
50 |
6 |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
蕭振邦、曾安國 |
49 |
7 |
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 |
楊自平 |
43 |
8 |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
陳逢源 |
41 |
9 |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
陳佳銘 |
35 |
10 |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
陳政揚 |
34 |
11 |
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 |
林維杰 |
34 |
12 |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
陳榮灼 |
30 |
13 |
朱熹視角下的孟子聖賢定位探論 |
姜龍翔 |
29 |
14 |
孟子論辯探究 |
林憶芝 |
29 |
15 |
《理學字義通釋》人性觀論析 |
陳政揚 |
28 |
16 |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
游騰達 |
27 |
17 |
由「辭讓之心」到「聖王之偽」──析論《荀子》對「禮」概念的變更 |
丘慧兒 |
26 |
18 |
山田方谷對孟子養氣說的解釋 |
黃俊傑 |
24 |
19 |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
賴柯助 |
24 |
20 |
孟子「天下之言性章」試釋 |
林憶芝 |
17 |
21 |
「興於《詩》」──論朱熹讀《詩經》之法 |
史甄陶 |
17 |
22 |
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 |
張曉生 |
17 |
23 |
當代新儒家對禮治民主之批判 |
李瑞全 |
16 |
24 |
劉鄂培《孟子選講》述評 |
劉德明 |
16 |
25 |
戴震以血氣心知詮釋《孟子》的生命哲學 |
蔡家和 |
16 |
26 |
Chinese Hermeneutics as Politics: The Sung Debates Over the Mencius |
黃俊傑 |
15 |
27 |
從「君子之射」思考習射的現代意義 |
廖崇斐 |
14 |
28 |
陸象山孟子學之詮釋學意涵 |
黃信二 |
14 |
29 |
"Human Right" as Heavenly Duty: A Mencian Perspective |
黃俊傑 |
14 |
30 |
黃宗羲《孟子師說》對劉蕺山思想之詮釋 |
齊婉先 |
14 |
31 |
王船山對《孟子‧莫非命也章》的詮釋── 「理氣合一」與「德福一致」之解決 |
蔡家和 |
14 |
32 |
從黃梨洲對良知學的理解以觀其在心學的定位 |
鄧秀梅 |
12 |
33 |
王船山對朱子《孟子‧浩然章》詮釋之批評──以《讀孟子大全說》為據 |
蔡家和 |
12 |
34 |
論朱子與孟子對「良心」概念的了解 |
賴柯助 |
12 |
35 |
孟子哲學新探 |
陳榮灼 |
10 |
36 |
船山對朱子論「知言養氣」的理解與批判 |
賴文遠 |
10 |
37 |
從康德到海德格── 試論當代學者於孟子詮釋上的一項爭議 |
謝君讚 |
10 |
38 |
清末民初桐城派《孟子》文法論 ──以姚永概《孟子講義》、吳闓生《孟子文法讀本》為核心 |
丁亞傑 |
9 |
39 |
就牟宗三對陽明後學的流弊的看法提出省思 |
許惠敏 |
9 |
40 |
「人禽之辨」之本體宇宙論的說明──關 於牟宗三先生詮釋明道此一理論的一些 討論 |
陳祺助 |
8 |
41 |
孟子之禮論 |
陳飛龍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