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學教育:Arnold Berleant 對無關乎 利害美學的改造成功了嗎? | 
							  廖育正 | 
							  69 | 
							
						
							
							
							
							  | 2 |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之遊戲概念與音樂連結 | 
							  華靜慈 | 
							  65 | 
							
						
							
							
							
							  | 3 | 
							  想像的東方:錢納利繪畫中的蜑家女子圖像探究 | 
							  蔡伊婷 | 
							  36 | 
							
						
							
							
							
							  | 4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 5 | 
							  南特船商杜勃亥的中國之行(1817-1827) 及其中國工藝收藏: 一個法中經濟文化交流的見證 | 
							  李明明 | 
							  28 | 
							
						
							
							
							
							  | 6 | 
							  「自然之美與藝術經典的國家品味」:十八至十九世紀初印刷文化對英國貴族鄉間別墅形象的塑造 | 
							  謝佳娟 | 
							  25 | 
							
						
							
							
							
							  | 7 | 
							  複製與諧仿的界線:十九世紀法國「漫畫版沙龍」源起之探討 | 
							  楊尹瑄 | 
							  22 | 
							
						
							
							
							
							  | 8 |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 
							  謝世宗 | 
							  17 | 
							
						
							
							
							
							  | 9 |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 | 
							  孫松榮 | 
							  15 | 
							
						
							
							
							
							  | 10 |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 
							  安雅蘭 | 
							  12 | 
							
						
							
							
							
							  | 11 | 
							  二十世紀初西洋眼光中的文人畫:費諾羅沙的理解與誤解 | 
							  巫佩蓉 | 
							  10 | 
							
						
							
							
							
							  | 12 | 
							  Pearl Lost in the Sea: Wan Jen, An Overlooked Director of the Taiwan New Cinema | 
							  陳平浩 | 
							  5 | 
							
						
							
							
							
							  | 13 |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 
							  張婉真 | 
							  3 | 
							
						
							
							
							
							  | 14 |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 
							  謝世英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