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專號序 Special Issue Foreword

作者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Author
Fang-cheng Wu (Guest Editor)
摘要

藝術史作為一門學科由來已久,但在台灣,直到1990年前後,藝術史在學院中才開始形成獨立的學術單位。三十年來,藝術史在實際應用領域中的作用不斷擴張,但作為應用根本的學術研究除了持續檢視自身與社會、與世界的關係,更需要自問對這個世界的貢獻為何是有價值的?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為推動人文社會科學各學門之發展、熱門與前瞻學術研究議題之調查、以及彙整各學門推動學術發展所遭遇的主要問題與改革建議,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成立工作小組進行調查。本人數年前曾忝列藝術學門工作小組,最近的一次調查耗時六個月,成果於2017年初公布,有興趣者可自行前往科技部人社中心官網查閱。

藝術史一向是藝術學學門次領域大宗之一,相較於從整個學門成果報告中可以得見藝術史與其他次領域之間的互補互動關係,未能以比較完整的方式專注於藝術史並與同儕分享,卻未始不無遺憾,是以有此次專號之議。本期專號刊出兩篇專文:謝佳娟,〈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與邱函妮,〈美術史、展示與認同——在時代中載浮載沉的「臺灣美術」〉。兩位作者都曾經參與前述熱門與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工作,但這兩篇專文都是新撰。時隔五年餘,一方面藝術史研究持續推陳出新,另一方面作者的識見也同樣隨著時間不斷成長。尤其,此次專號專文容許作者有更大篇幅的揮灑空間,探討內容更見周延豐富。

謝佳娟的〈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聚焦在藝術收藏史、藝術市場、美術館史與藝術展覽史、圖像複製與傳播及接受史等四個面向,觀察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近現代藝術史的研究進展,梳理出研究概念與議題發展的脈絡,以作為藝術史學史反思的基礎。之所以鎖定這四個面向的原因,在於1980 年代以來西方藝術史學界在各種批判理論衝擊下所興起的各種研究視角與議題甚多,諸如解構主義下所展開的符號學省思,對藝術的社會、政治性的檢討,階級、性別、身體、意識形態、認同等議題,種族與國族論述,視覺觀看的技術、再現與主體性問題,以及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等,但藝術史的研究最終勢必涉及價值討論,甚至「藝術史」的成立,本身就取決於特定價值觀。塑造或影響這些價值觀的力量,往往外在於作品與藝術家本身,在藝術品流通與接受的過程中形成,本文關注的四個面向正是屬於這種脈絡性因素。另一方面,本文聚焦的四個面向在1980年代後受到社會學及社會史研究取徑的激發,也產出了更細緻豐富的論述,值得國內學界深入暸解與借鑑。

邱函妮的〈美術史、展示與認同——在時代中載浮載沉的「臺灣美術」〉探討臺灣美術史是如何形成的問題。相較於西方,臺灣美術史起動較晚。從1950年前後王白淵開始書寫臺灣美術史,到1980年代後半臺灣美術進入學院成為研究對象至今,臺灣美術史的建構與臺灣認同與主體意識的形成有著密切關係。1980年代以後建設的美術館也扮演了形塑臺灣美術史的角色,然而許多時候這個角色並非全然正面,影響也遠非可以無視之,本文試圖整理臺北市立美術館與國立臺灣美術館所舉辦與臺灣美術相關的展覽,來分析臺灣美術如何被展示等問題。本文最後關注臺灣美術在當前臺灣社會的處境與臺灣美術史面臨的危機,回歸到本文標題暮鼓晨鐘的「載浮載沉」四字,揭露了作者對臺灣美術史的研究熱情。

前述兩篇論文恰好涵蓋了藝術史研究的全球與在地兩端,本期專號也刊出一篇一般論文:劉瑞琪,〈魅力四射的敢曝: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作者探討了美國當代藝壇以拍攝波希米亞性少數邊緣次文化聞名的南.戈丁作品,聚焦在她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很有趣地,本文正好也完美例示了在藝術史單一議題書寫的具體實踐中,爬梳前人研究這件工作扮演的角色。具體說來,變裝皇后攝影在戈丁的圖錄中一向佔有醒目的位置,這些作品體現了敢曝實踐,但卻始終未曾得到從這個視角出發的解讀、接受與重視。作者開拓性地援引敢曝論述,結合具體的視覺分析,並輔以電影研究中的明星研究理論,跨領域地將這些照片放在敢曝美學、政治與歷史脈絡中解讀。在新的觀察視角下,戈丁所拍攝公領域中的變裝皇后以劇場性變裝成為警政監控社會下一種陽奉陰違的雙重性策略,拆解了異性戀社會性/別本質論。而在半公開的次文化酒吧以及私領域,她拍攝的變裝皇后以敢曝眼界打造另類同志認同與性情感,凸顯變裝皇后與所仿效女明星的不一致,既顛覆了性/別本質論的霸權假設,又以攝影媒介拓展了敢曝幽默的新向度,並且呈現了同志的幽默存活策略。最終,這些變裝皇后攝影展示了一種前所未見的動人美感與力量。

學科當前研究議題的探討始終是一種對橫向、廣博閱讀的挑戰,其研究成果對於一般讀者而言,等於借他人之眼看到更廣闊的學術圖景。另一方面,藝術史中也不乏長期吸引研究者與大眾目光的作品,如果時間夠長,從單一議題研究史的縱深探討中呈現的往往是學科典範的轉移。由於編輯時程,本刊還在等待新的藝術史研究回顧與展望專文,本人衷心期待續集的出現。當然,作為服膺開放性價值的學術園地,《藝術學研究》歡迎所有具有創見的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