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邁向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論孔子教育哲學中的靈性作用 | 
							  何佳瑞 | 
							  76 | 
							
						
							
							
							
							  | 2 |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 
							  汪文聖 | 
							  70 | 
							
						
							
							
							
							  | 3 |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 
							  劉俊法 | 
							  69 | 
							
						
							
							
							
							  | 4 |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 
							  蕭振聲 | 
							  65 | 
							
						
							
							
							
							  | 5 | 
							  關於 Shirin Abedinirad 招喚 (Evocation) 系列作品的自然反思 | 
							  蘇子媖 | 
							  64 | 
							
						
							
							
							
							  | 6 | 
							  不可譯之道、不可道之名:雷慕沙與《道德經》翻譯 | 
							  潘鳳娟 | 
							  61 | 
							
						
							
							
							
							  | 7 | 
							  環境美學:東方與西方的對話 | 
							  〔美〕荷姆斯‧羅斯頓Ⅲ(著)、〔中〕齊君(譯) | 
							  60 | 
							
						
							
							
							
							  | 8 | 
							  牟宗三與海德格 | 
							  陳榮灼 | 
							  51 | 
							
						
							
							
							
							  | 9 |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 
							  許朝陽 | 
							  48 | 
							
						
							
							
							
							  | 10 |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 
							  簡素琤 | 
							  32 | 
							
						
							
							
							
							  | 11 |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 
							  陳榮灼 | 
							  30 | 
							
						
							
							
							
							  | 12 | 
							  方東美與劉述先的道統與學統之辨 | 
							  曾春海 | 
							  27 | 
							
						
							
							
							
							  | 13 | 
							  經典詮釋與理論轉移——中國哲學經典詮釋之三大變例 | 
							  馮耀明 | 
							  24 | 
							
						
							
							
							
							  | 14 |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 
							  李瑞全 | 
							  21 | 
							
						
							
							
							
							  | 15 | 
							  康德、牟宗三「物自身」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 ――從「現象與物自身」到「目的與存在」 | 
							  吳甿 | 
							  21 | 
							
						
							
							
							
							  | 16 | 
							  從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論王弼《論語釋疑》對《論語》形上根源的改換 | 
							  涂藍云 | 
							  14 | 
							
						
							
							
							
							  | 17 | 
							  論馮友蘭、張岱年、勞思光三家的哲學史觀 | 
							  蕭振聲 | 
							  11 | 
							
						
							
							
							
							  | 18 | 
							  試論張載「太虛即氣」意涵「體用」之義 | 
							  莊元輔 | 
							  10 | 
							
						
							
							
							
							  | 19 | 
							  朱子的經權觀析論 | 
							  蕭美齡 | 
							  9 | 
							
						
							
							
							
							  | 20 | 
							  陳榮捷的中國哲學研究述評 | 
							  沈享民 | 
							  9 | 
							
						
							
							
							
							  | 21 | 
							  牟宗三先生論儒家道體義 | 
							  鄧秀梅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