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理學「即寂即感」思想探源 Probe on Thought of Stillness-as-induction in Neo-Confucianism

作者
許朝陽
Author
Hsu, Chao-yang
關鍵詞
摘要

《周易‧繫辭》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宋明儒喜藉此舖陳「即寂即感」之說,由道德本體以明先天後天不二之旨。這種思想模式代表的是超越本體能即於經驗現象,本體現象不二,牟宗三所謂「既超越又內在」、「本體宇宙論」是也。
  不過,考察先秦漢代儒家文獻對「感動」的討論,基本上傾向「感而後動」、「習而後定」的經驗論,未見這種寂感一如、動靜一時的思想模式。學者或主張《繫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一語出自道家,但先秦漢代道家之主要基調在由本體以開展宇宙生成之論述,亦未見此種動寂相即之說法。
  識者指出,魏晉玄學的學術特點在於由宇宙論轉向本體論,亦即由本體宇宙二分轉向本體宇宙相即。因此,寂感一如、動靜一時的思想模式,或可能以玄學為濫觴。再考察成玄英《莊子疏》,確實不乏「即寂即應」、「動寂相即」、「動寂一時」、「即體即用」、「即本即跡」之語。從思想史發展而言,推測宋明儒「即寂即感」的思想,或許不無來自玄學影響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