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關鍵字 academic    搜尋結果共 48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翻轉哲學傳播的可能性: 連結哲學與大眾的新媒體 邱獻儀、鄭凱元 77
2 從幾個面向探討臺灣哲學諮商的發展和困境 呂健吉 77
3 自我覺察:宋明新儒家實踐哲學與當代諮商心理學的觀點 吳美瑤 76
4 專業倫理實踐初探:以臨床心理能力養成為例 李維倫 73
5 從試驗、研究到推廣: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的組織與功能(1917-1999) 李力庸 69
6 音樂表現的意義和情感 — 從「分析美學」的視角所做的解析 劉悅笛 65
7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李德材 64
8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林桶法 63
9 Reflections on Maurice Ravel’s Creativity Arbie Orenstein 61
10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羅鈴沛 59
11 黃宗羲的南明史學 吳振漢 56
12 熊十力疏釋《禮記‧儒行》意義探析 孫致文 53
13 李慈銘〈讀國語簡端記〉補箋 郭萬青 52
14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蕭振邦、曾安國 49
15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許朝陽 48
16 沈德潛評選岑參五律之觀點探析 林宜靜 48
17 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張錫輝 44
18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黃淑玲 38
19 心體與證道:林希元《四書存疑》之學脈思考 陳逢源 36
20 「藝術式研究」的知識與認識政治初論 梁廷毓 36
21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李宗定 35
22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陳政揚 34
23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羅聖堡 33
24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李美燕 33
25 《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 廖育正 33
26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涂藍云 32
27 康熙朝宮廷「畫院」的運作與盛清院體的奠立:以蔣廷錫團隊為中心 賴毓芝 31
28 余英時的精神鍛鍊與生命實踐 謝政諭 31
29 余英時與新儒家 李顯裕 31
30 從構圖、書法、鈐印來鑑別六件署款梅清的黃山畫作 李淑卿 31
31 唐君毅由重氣所闡發的船山人文化成論 陳政揚 31
32 宋元論著徵引或評論衛湜《禮記集說》考述 楊晋龍 30
33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毛文芳 30
34 美術史、展示與認同——在時代中載浮載沉的「臺灣美術」 邱函妮 29
35 1880年代英文旅行手冊中的京都古寺:佛教美術史書出現之前的古寺遊賞 巫佩蓉 27
36 方東美與劉述先的道統與學統之辨 曾春海 27
37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游騰達 27
38 「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試論祭孔釋奠典禮之「文明」建構及其意義 宋惠如 27
39 京狩野與江戶儒者----以狩野山雪的聖賢圖為例 林聖智 26
40 裴溥言《詩經相同句及其影響》之學術價值 張政偉 26
41 船山繼善成性觀的當代省察:以唐君毅與勞思光之異詮為中心 陳政揚 25
42 從程朱、陸王對韓愈的「接受」反思學術史對韓愈的評價 楊自平 23
43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李威寰 22
44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錢爽 21
45 作偽的剖析——濟汀偽作帕麥爾畫作事件 李淑卿 10
46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顏娟英 7
47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謝世英 3
48 鞏固爾兄弟的中國藝術收藏 張婉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