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守靜與用靜──韓非的虛靜術用 | 
							  廖育正 | 
							  79 | 
							
						
							
							
							
							  | 2 | 
							  魏徵於政治場域的中正之道: 以《貞觀政要》中的君臣對話為視點 | 
							  邱祐寧 | 
							  79 | 
							
						
							
							
							
							  | 3 | 
							  翻轉哲學傳播的可能性: 連結哲學與大眾的新媒體 | 
							  邱獻儀、鄭凱元 | 
							  77 | 
							
						
							
							
							
							  | 4 | 
							  二十一世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病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之意涵 (ELSPI) | 
							  李瑞全 | 
							  71 | 
							
						
							
							
							
							  | 5 | 
							  羊皮紙的底層:《戴眼鏡的女孩》一書中的隱跡書寫 | 
							  林待吟 | 
							  69 | 
							
						
							
							
							
							  | 6 | 
							  走出「樹文明」之倫理悖論 — 為 The Tree: Meaning and Myth 做中文版序所思 | 
							  劉悅笛 | 
							  64 | 
							
						
							
							
							
							  | 7 | 
							  韓愈祭文文體變革新探 | 
							  姜龍翔 | 
							  58 | 
							
						
							
							
							
							  | 8 | 
							  悖愛:從臺灣兩性暢銷書看親密關係的轉變 | 
							  李根芳 | 
							  53 | 
							
						
							
							
							
							  | 9 | 
							  日治時期隘勇線推進與蕃界之內涵轉變 | 
							  鄭安晞 | 
							  50 | 
							
						
							
							
							
							  | 10 | 
							  融入「生活美學」的當代「環境美學」 | 
							  劉悅笛 | 
							  49 | 
							
						
							
							
							
							  | 11 |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 
							  許朝陽 | 
							  48 | 
							
						
							
							
							
							  | 12 | 
							  流行語「殺很大」的複合化 | 
							  黃金文、林鴻瑞 | 
							  48 | 
							
						
							
							
							
							  | 13 |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 
							  梁慕靈 | 
							  39 | 
							
						
							
							
							
							  | 14 |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 
							  劉國英 | 
							  38 | 
							
						
							
							
							
							  | 15 |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暮年對人性的觀察 | 
							  陳一弘 | 
							  37 | 
							
						
							
							
							
							  | 16 | 
							  從「南島」到「泛.南.島」: 談高雄市立美術館南方論述轉向 | 
							  呂佩怡 | 
							  33 | 
							
						
							
							
							
							  | 17 | 
							  日治時期霧峰水利組織與地域社會的演變 | 
							  劉素芬 | 
							  31 | 
							
						
							
							
							
							  | 18 | 
							  風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 | 
							  李淑卿 | 
							  30 | 
							
						
							
							
							
							  | 19 | 
							  論王韜《瀛壖雜志》之權力象徵與時代性 | 
							  余姒珉 | 
							  30 | 
							
						
							
							
							
							  | 20 |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 《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 
							  王念英 | 
							  28 | 
							
						
							
							
							
							  | 21 | 
							  煞死與官、醫、病、媒倫理疑義 | 
							  林綺雲、徐明瀚 | 
							  28 | 
							
						
							
							
							
							  | 22 | 
							  文革時期的「牛棚」之研究——  以季羨林為例 | 
							  邱香怡 | 
							  26 | 
							
						
							
							
							
							  | 23 |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 
							  孫松榮 | 
							  25 | 
							
						
							
							
							
							  | 24 | 
							  慈愛與迷信—— 晚清仕紳的反教謠言對法國天主教育嬰堂的影響 (1840–1891) | 
							  黃柏睿 | 
							  25 | 
							
						
							
							
							
							  | 25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 26 |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 
							  林克明 | 
							  18 | 
							
						
							
							
							
							  | 27 | 
							  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 | 
							  張曉生 | 
							  17 | 
							
						
							
							
							
							  | 28 | 
							  何真即為真:十三世紀畫家之眼 | 
							  艾瑞慈 | 
							  12 | 
							
						
							
							
							
							  | 29 | 
							  多重媒材、地點與夢想世界: 1920至1930年代間上海畫報的面向 | 
							  文以誠 | 
							  12 | 
							
						
							
							
							
							  | 30 | 
							  從〈論語學案〉論劉宗周早期理氣思想 | 
							  許玉敏 | 
							  9 | 
							
						
							
							
							
							  | 31 | 
							  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 |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翻譯 | 
							  8 | 
							
						
							
							
							
							  | 32 |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 
							  洪敏秀 | 
							  5 | 
							
						
							
							
							
							  | 33 |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 
							  宮筱筠 | 
							  2 | 
							
						
							
							
							
							  | 34 |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 
							  金嬉英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