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成肉身與肉身成道的語言思維 | 
							  林維杰 | 
							  78 | 
							
						
							
							
							
							  | 2 | 
							  試由「鼓盆而歌」談莊子的情感轉化機制 | 
							  陳佩君 | 
							  78 | 
							
						
							
							
							
							  | 3 |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的倫理問題 | 
							  孫雲平 | 
							  73 | 
							
						
							
							
							
							  | 4 | 
							  「念死」到「慈悲」的轉化:自我覺知 與饒益他者的倫理轉化與超越性 | 
							  嚴瑋泓 | 
							  70 | 
							
						
							
							
							
							  | 5 | 
							  由休謨之「神蹟觀」反思基督教的 終極關懷倫理觀 | 
							  楊雨青 | 
							  70 | 
							
						
							
							
							
							  | 6 |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 
							  汪文聖 | 
							  70 | 
							
						
							
							
							
							  | 7 | 
							  美學教育:Arnold Berleant 對無關乎 利害美學的改造成功了嗎? | 
							  廖育正 | 
							  69 | 
							
						
							
							
							
							  | 8 |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 
							  翁文嫻 | 
							  69 | 
							
						
							
							
							
							  | 9 |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之遊戲概念與音樂連結 | 
							  華靜慈 | 
							  65 | 
							
						
							
							
							
							  | 10 | 
							  重新審視牟宗三的〈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從現象學的觀點來看 | 
							  汪文聖 | 
							  62 | 
							
						
							
							
							
							  | 11 |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 
							  陳奕傑、許樹珍 | 
							  61 | 
							
						
							
							
							
							  | 12 |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 
							  潘怡帆 | 
							  59 | 
							
						
							
							
							
							  | 13 | 
							  墨學方法於當代醫學倫理之應用 | 
							  蕭宏恩 | 
							  57 | 
							
						
							
							
							
							  | 14 |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環境意識 | 
							  楊劍豐 | 
							  54 | 
							
						
							
							
							
							  | 15 | 
							  從〈聲無哀樂論〉引用《莊子》「三籟」典故探其「聲情關係」中 所蘊含的工夫向度 | 
							  林修德 | 
							  54 | 
							
						
							
							
							
							  | 16 | 
							  漢樂府〈薤露〉、〈蒿里〉之原型與流變 | 
							  劉德玲 | 
							  47 | 
							
						
							
							
							
							  | 17 |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 
							  鄭麗榕 | 
							  43 | 
							
						
							
							
							
							  | 18 |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 
							  梁慕靈 | 
							  39 | 
							
						
							
							
							
							  | 19 | 
							  自我與多元觀眾之間: 唐寅女性題材繪畫研究 | 
							  唐寧 | 
							  35 | 
							
						
							
							
							
							  | 20 |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 
							  鍾雲鶯 | 
							  35 | 
							
						
							
							
							
							  | 21 |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 
							  莊憶萱 | 
							  34 | 
							
						
							
							
							
							  | 22 |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 
							  羅聖堡 | 
							  33 | 
							
						
							
							
							
							  | 23 | 
							  《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 | 
							  廖育正 | 
							  33 | 
							
						
							
							
							
							  | 24 |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 
							  David Pendery | 
							  33 | 
							
						
							
							
							
							  | 25 | 
							  從《易經蒙引》論蔡清疏解《周易本義》的作法及太極義理的轉折 | 
							  楊自平 | 
							  32 | 
							
						
							
							
							
							  | 26 | 
							  中國版畫的荷蘭範本:韓懷德的《牧林特立圖》研究 | 
							  王靜靈著 洪楷晴譯 | 
							  26 | 
							
						
							
							
							
							  | 27 |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 
							  蔡家丘 | 
							  25 | 
							
						
							
							
							
							  | 28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 29 |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 
							  王慧茹 | 
							  22 | 
							
						
							
							
							
							  | 30 | 
							  轉化抑或對話?——李春生所理解的中國經典 | 
							  李明輝 | 
							  20 | 
							
						
							
							
							
							  | 31 |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 
							  孫松榮 | 
							  19 | 
							
						
							
							
							
							  | 32 | 
							  靈光,不靈光:數位媒介複製時代中的戲劇表演— 論「現場性」及「靈光」的消逝與轉化 | 
							  蘇子中 | 
							  19 | 
							
						
							
							
							
							  | 33 |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 
							  黃桂瑩 | 
							  17 | 
							
						
							
							
							
							  | 34 | 
							  陸象山孟子學之詮釋學意涵 | 
							  黃信二 | 
							  14 | 
							
						
							
							
							
							  | 35 | 
							  儒學慧命與人文德業 | 
							  戴璉璋 | 
							  13 | 
							
						
							
							
							
							  | 36 | 
							  魏晉前期審美觀的轉化與特色及《人物誌》的美學意識 | 
							  蕭振邦 | 
							  9 | 
							
						
							
							
							
							  | 37 | 
							  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 |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翻譯 | 
							  8 | 
							
						
							
							
							
							  | 38 | 
							  古人會的推手-林內爾 | 
							  李淑卿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