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將工夫帶到教育中: 如何引領學生把握住觀念與實踐的工夫 |
陳復 |
79 |
| 2 |
道成肉身與肉身成道的語言思維 |
林維杰 |
78 |
| 3 |
培養未來人才:兒童哲學教育的必要性與實踐 |
陳瓊霞 |
77 |
| 4 |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
余安邦 |
73 |
| 5 |
視覺思維的魔力:《妳一生的預言》與《異星入境》 |
陳佩筠 |
70 |
| 6 |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
翁文嫻 |
69 |
| 7 |
日治時期川合真永臺灣語著作的幾點觀察 |
林香薇 |
68 |
| 8 |
音樂表現的意義和情感 — 從「分析美學」的視角所做的解析 |
劉悅笛 |
65 |
| 9 |
聲音、音樂及其應用思考 |
蕭振邦 |
65 |
| 10 |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
黃宗潔 |
62 |
| 11 |
Étude comparative franco-chinoise du processus de création des caractères/ mots nouveaux : l’exemple des noms des éléments chimiques |
Huei-chen Li |
62 |
| 12 |
手稿解讀與盧炎的和聲 |
饒韻華 |
60 |
| 13 |
音樂創作的記憶與遺忘——從創作筆記重探陳其鋼作品《源》的音樂語言 |
連憲升 |
60 |
| 14 |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
齊嵩齡 |
59 |
| 15 |
Exploiting Literary Fame?: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
李根芳 |
57 |
| 16 |
語用學的應用——以錢鍾書《圍城》的對話為例 |
譚志明 |
57 |
| 17 |
隱喻與建築——柄谷行人與德希達的解構思想對話 |
黃雅嫺 |
56 |
| 18 |
從強義動物權到人對動物的義務 |
梁奮程 |
51 |
| 19 |
「一理」或「分理」?──戴震對程朱理學的反省 |
劉滄龍 |
44 |
| 20 |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
莊宜文 |
44 |
| 21 |
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 |
林維杰 |
34 |
| 22 |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
陸敬忠 |
34 |
| 23 |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
Katy Masuga |
34 |
| 24 |
懷舊音軌.變奏影像 |
談玉儀 |
33 |
| 25 |
薩德侯爵小說中巴洛克風格的圖畫 |
賴軍維 |
33 |
| 26 |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
王寧 |
32 |
| 27 |
Time English Center |
白大維 |
32 |
| 28 |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
卓清芬 |
31 |
| 29 |
臧懋循之戲曲當行論——以其批改《玉茗堂四夢》為例 |
陳富容 |
30 |
| 30 |
從澄清誤解的角度談《莊子》思想 |
蕭裕民 |
30 |
| 31 |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
孫松榮 |
28 |
| 32 |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
廖崇斐 |
26 |
| 33 |
論張純甫「消極退守」的文化觀與修養論 |
游騰達 |
24 |
| 34 |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
吳怡芬 |
21 |
| 35 |
打造馬來亞:論馬來亞製片組的冷戰影像 |
許維賢 |
19 |
| 36 |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
林子晴 |
18 |
| 37 |
董仲舒的陰陽五行說的認知意義 |
岑溢成 |
13 |
| 38 |
論宋明儒之內在張力: 以宋明理學家對楊慈湖之批判為例之分析 |
黃信二 |
12 |
| 39 |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
顏娟英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