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之遊戲概念與音樂連結 | 華靜慈 | 65 | 
						
							
							
							
							  | 2 |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 梁慕靈 | 40 | 
						
							
							
							
							  | 3 | 想像的東方:錢納利繪畫中的蜑家女子圖像探究 | 蔡伊婷 | 36 | 
						
							
							
							
							  | 4 | 自我與多元觀眾之間: 唐寅女性題材繪畫研究 | 唐寧 | 35 | 
						
							
							
							
							  | 5 | 台北的流動、溝通與再脈絡化︰以《台北四非》、《徵婚啟事》和《愛情來了》為例 | 劉紀雯 | 35 | 
						
							
							
							
							  | 6 |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 莊憶萱 | 34 | 
						
							
							
							
							  | 7 |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 David Pendery | 33 | 
						
							
							
							
							  | 8 | After (the Death of) Theory Some Reflections, Some Recollections, a Repetition | 張錦忠 | 32 | 
						
							
							
							
							  | 9 | 大師名作在哪裡?關於西方藝術史教學中的觀看、知識與理解 | 楊尹瑄 | 31 | 
						
							
							
							
							  | 10 | 專號序 |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 28 | 
						
							
							
							
							  | 11 |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 孫松榮 | 28 | 
						
							
							
							
							  | 12 |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 史惟筑 | 28 | 
						
							
							
							
							  | 13 | 中國版畫的荷蘭範本:韓懷德的《牧林特立圖》研究 | 王靜靈著 洪楷晴譯 | 26 | 
						
							
							
							
							  | 14 | 一個現代的展示櫥窗: 1930年代上海的《時代畫報》 (Modern Miscellany) | 沈揆一 | 12 | 
						
							
							
							
							  | 15 | 1933-34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和日本藝品之展示 | 周芳美 | 6 | 
						
							
							
							
							  | 16 |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 洪敏秀 | 5 | 
						
							
							
							
							  | 17 | 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 | 五十殿 利治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