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見寫實、聽見浪漫──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 | 沈冬 | 70 | 
						
							
							
							
							  | 2 |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 朱芯儀 | 67 | 
						
							
							
							
							  | 3 |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 黃宗潔 | 62 | 
						
							
							
							
							  | 4 |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 廖啟宏 | 62 | 
						
							
							
							
							  | 5 | 徐冰與祖態:由《天書》到《背後的故事》 | 廖朝陽 | 61 | 
						
							
							
							
							  | 6 |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 林耀盛 | 61 | 
						
							
							
							
							  | 7 | 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 | 廖珮芸 | 61 | 
						
							
							
							
							  | 8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 9 | 讀一切書之法──金聖嘆評《水滸傳》之文法術語及其敘事意涵 | 楊清惠 | 45 | 
						
							
							
							
							  | 10 |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 梁慕靈 | 39 | 
						
							
							
							
							  | 11 |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 熊秉真 | 36 | 
						
							
							
							
							  | 12 | 截圖作為攝影:以維克多.柏根作品《來世》為例 | 朱盈樺 | 36 | 
						
							
							
							
							  | 13 |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 Katy Masuga | 34 | 
						
							
							
							
							  | 14 | 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 | 莊宜文 | 33 | 
						
							
							
							
							  | 15 | 寫生與勤學:圓山應舉與日本戰前、戰時的道德教育 | 曹嗣衡 | 31 | 
						
							
							
							
							  | 16 |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 《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 王念英 | 28 | 
						
							
							
							
							  | 17 | 遊園花王子︰楊凡的性別羅曼史 | 沈曉茵 | 23 | 
						
							
							
							
							  | 18 | 「選擇」及「轉譯」: 全球史視野下的「西洋」多層木套杯 | 施靜菲 | 21 | 
						
							
							
							
							  | 19 | 錯戀台北青春: 從 1960 年代三部台語片的無能男談起 | 沈曉茵 | 20 | 
						
							
							
							
							  | 20 |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 孫松榮 | 19 | 
						
							
							
							
							  | 21 |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 謝世宗 | 17 | 
						
							
							
							
							  | 22 |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 盛鎧 | 9 | 
						
							
							
							
							  | 23 |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 徐文琴 | 6 | 
						
							
							
							
							  | 24 | 《意外的春天》與《珈琲時光》的 「套層密藏」詩學 | 林文淇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