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ڭ
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body    搜尋結果共 40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氣候變遷課題中向未來世代負責:梅洛龐蒂時間性結構中的他人 林靜秀 73
2 大 COVID 時代的疫苗分配與接種政策倫理考量 葉明叡 71
3 公共衛生倫理學之基本原則與全球流行病之實踐分析:儒家生命倫理學之效用與應用 李瑞全 71
4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朱芯儀 67
5 五四民主、科學革新中的中正之道── 由李玉階對民主自由及宗教科學之實踐談起 黃崇修 67
6 傾聽女聲╱身 ──女性藝術家的傳記劇場 高禎臨 67
7 森鷗外《莎樂美》譯本的日本反應 顏涵銳 65
8 現代詩中的山水 — 以余怒詩作為例 聶豪 64
9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陳奕傑、許樹珍 61
10 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 王心運、柯薰貴 61
11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齊嵩齡 59
12 只破不立,無以為繼 — 談毀家廢婚派的幾點問題 何思瑩 58
13 從納斯邦、丹尼爾斯之健康照護需求觀點論長期照護之實踐與挑戰 蕭玉霜 57
14 「上以禮神明」:《管子‧君臣》與《荀子》之禮治思想 佐藤將之 53
15 熊十力疏釋《禮記‧儒行》意義探析 孫致文 53
16 「中華民國 53 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與僑資企業研究 李道緝 52
17 流行語「殺很大」的複合化 黃金文、林鴻瑞 48
18 沈自晉《南詞新譜》集曲增訂論析──「備於今」的做法與價值 黃思超 46
19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林素玟 45
20 羅近溪圓教思想研究 謝居憲 43
21 《歷程》中的食慾、身體與都市空間 葉雅茹 41
22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王育雯 40
23 神聖與觸摸──對「勿觸我」的現象學反思 黃冠閔 38
24 米開朗基羅藝術表現中的 未完成(non-finito)概念 蘇信恩 37
25 《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 侯潔之 36
26 我們可以溫柔地互看嗎?論梅洛龐蒂與伊希嘉黑的視覺觀 劉亞蘭 34
27 Interpreting Emblems, Emblems Interpreting: Love's mortal battle in Maurice Sceve's Delie Brooke Donaldson 33
28 薩德侯爵小說中巴洛克風格的圖畫 賴軍維 33
29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王聖閎 31
30 臧懋循之戲曲當行論——以其批改《玉茗堂四夢》為例 陳富容 30
31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王聖閎 30
32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劉瑞琪 29
33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孫松榮 25
34 朱丹溪「內靜外敬」思維之可能性探討一種醫學身體觀視野的嘗試性解讀 黃崇修 25
35 龍成于野──1970 年代末香港功夫電影中的城鄉對立與 日常微觀 黃猷欽 22
36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黃桂瑩 17
37 德國與臺灣的相會:1950-1970德國科倫方濟會省在臺南新營教區的教堂建築 于禮本 16
38 儒家「家庭一體」之建構初探 謝居憲 12
39 City People: Youth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in Hou Hsiao-Hsien's Later Films 葉蓁 11
40 二十世紀初中國醫療廣告圖像與身體描繪 吳方正 4
No.69  2020 春季號
No.68  2019 秋季號
No.67  2019 春季號
No.66  2018 October
No.65  2018 April
© 2017 NCU Journal of Humaniti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