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攝影研究」專號序言
自從1980年代中期,臺灣攝影史如何作為學術研究領域,便開始受到重視和討論。黃明川在《雄獅美術》雜誌發表〈一段模糊的曝光:臺灣攝影史簡論〉(1985),呼籲各界關心臺灣攝影的學術意義,而不應僅將攝影視為歷史的圖解而已。繼而吳嘉寶等攝影界人士籌畫啟動臺灣攝影史料探查工作。直到張照堂集結第一手臺灣攝影家訪查史料,出版《影像的追尋:臺灣攝影家寫實風貌》(1988),著墨1930年代至1980年代寫實攝影的發軔和茁壯歷程。在前人奠立的基礎上,我們在21世紀初見到臺灣攝影研究的逐步累積。文建會出版《臺灣現代美術大系》叢書(2004),涵蓋報導紀實和現代意識攝影。2015年文化部開始推動「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之後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陸續出版了數十冊《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有別於攝影家創作史的視角,近期張世倫所著《現實的探求——臺灣攝影史形構考》(2021),細緻處理攝影實踐和社會現實之間的扣連,激發我們對於研究方法和史觀建構的思考。
本期「臺灣攝影研究」專號徵求學術社群共同關心臺灣攝影的研究,邀集大家思索從文本材料、方法論、問題意識、論述觀點各方面,還有什麼新的可能性?有哪些被忽視的課題有待發掘?在歷史探源、發展分期、創作者專論等面向之外,對於臺灣攝影研究還有什麼新的提問和想像?至今核心學術期刊尚未出現過臺灣攝影研究的相關主題,因此本期專號的產生有其價值所在。「臺灣攝影研究」專號刊出兩篇論文,從不同角度觸及風景攝影的複雜變化和多義性,從中能一窺研究議題的新視野,展現攝影類型字源考察和作品文本分析的新向度。
陳佳琦的〈心象考:臺灣攝影中的「心象」概念源起和挪用〉重探「心象攝影」一詞的源流、涵意和流變,提出跨地域和歷時性的研究架構。透過日本雜誌史料的考察,回溯「心象攝影」最初的定義和爭議,爬梳1960年代「心象」如何成為風景攝影的一環,並引起現實主義攝影陣營的批評。作者接續分析臺灣攝影界如何翻譯引介和借用日語「心象」,使「心象」進入業餘攝影團體的拍照實踐和評論用詞,並且延伸至1980年代引起風行現象和褒貶不一的字義變化。本文不僅從「心象」折射出具有個人表現力和象徵性的攝影風格,也釐清跨文化脈絡下的攝影詞語觀念的流變,以及點出淺層標籤化的危機。
曾少千的〈從風景到地方: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探析1970年代有關風景轉向地方的攝影論述,聚焦在王信、梁正居、陳傳興有關家園主題的作品系列,討論其中蘊含的風土和寓居觀點。本文考掘彼時攝影論述中的沙龍風景批評,不再視自然和文化為分離或對立狀態,而是突破唯美構圖格套,認知環境與社會持續互動和彼此建構。不同於以往報導攝影的框架,本文參照風土和寓居的哲學思想,交織本地的風景攝影評論,闡述紀實攝影演繹的多重美學和地方踏查。作者重訪三位攝影家的創作意識和家園影像,探究他們如何建構地方感和追尋自我認同,進而拓展攝影媒介的記錄特質和曖昧意涵。
上述兩篇專號論文洞察到攝影論述的轉向,而當代藝術論述的轉折點,亦在本期另一篇一般論文有深入分析。呂佩怡的〈從「南島」到「泛.南.島」:談高雄市立美術館南方論述轉向〉,探究近30年來高雄市立美術館如何發展「南島」到「泛.南.島」的展覽架構和論述。作者以具體例證闡釋此歷史過程中涉及的原民當代藝術階段性策略,以及回應「全球南方」當代藝術潮流的趨向。本文考量不同階段的國家政策和美術館機構定位,廓清種種外部因素和館方的組織方針調整,仔細梳理了南方論述轉向的文化政治和機制脈絡。
本期亦收錄一篇譯文:丹尼爾.杜畢松(Daniel Dubuisson)和蘇菲.侯爾(Sophie Raux)合著的〈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Entre l’histoire de l’art et les visual studies: mythe, science et idéologie, 2012),由王瑞婷從法文翻譯成中文。本文剖析藝術史與視覺研究兩者之間的差異和交集,反省藝術史學科中根深蒂固的西方價值體系和菁英主義,探問「批評理論」、「視覺科學」所帶給藝術史在圖像分析上的挑戰和變革,動搖其自詡的普世價值和審美準則。另外,王萬睿的書評〈島嶼星系:評《臺灣電影的三十二面體》〉,肯定葉月瑜、戴樂為(Darrell William Davis)、林文淇合編的英文論文集《臺灣電影的新三十二面體》(32 New Takes on Taiwan Cinema, 2022),呈現扎實的「學術策展」和形塑另類的國族電影史觀,檢視臺語片、新電影、黑幫電影、公路電影、性少數主題等豐富作品,映照臺灣獨特的地緣政治和電影美學。
礙於編輯出刊時程,本期專號無法更廣納其他臺灣攝影的新研究課題。攝影研究如何與藝術史、視覺文化、電影史互相啟發激盪,開闢更多研究路徑,是未來值得關注的方向。歡迎學術同好持續將攝影研究論文投稿至《藝術學研究》,也衷心期待海內外更多學者投入臺灣攝影的研究。
專號主編 許綺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