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先生1909 年生於四川宜賓,是當代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1932 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哲學系,1940 年始與牟宗三先生結識,是年十月,應中央大學哲學系宗白華主任之邀返校擔任講師。隔年創辦《理想與文化》期刊,並升任副教授。1944 年升任教授,並擔任系主任一職。唐先生的學問得自對生命的證悟,肯定人具有既內在又超越的道德自我,透過擴充內在的仁心,通貫天地、人我,成就人文價值。身處花果飄零的年代,期以靈根自植,為國族及人類的未來找出新方向。他認為中國哲學與道德政治皆出自原始的敬天精神,以宗教融攝人文,可補西方宗教精神之不足。並揭示有本有源的中西文化會通方式,將太極、人極、皇極相貫通,涵攝重視客觀理性的西方文化,開展出新的人文世界。
唐先生畢生致力辦學及著述以傳承中華文化慧命,不幸於1978 年2 月2 日病逝於香港九龍浸會醫院。唐先生與中央大學淵源深厚,為了紀念這位文化宇宙中的巨人,儒學研究中心於今年4 月12、13 日舉辦「2018 唐君毅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唐先生逝世40 周年」。
這期紀念專號收錄三篇重量級專論,陳榮灼教授〈唐牟二先生對華嚴天臺之詮釋的比較〉一文重在透過對唐、牟二先生對華嚴、天臺的不同詮釋,指出二先生對中國佛學的不同判教立場,對彰顯唐先生對中國佛學的判教思考有其貢獻。鄭宗義教授〈論唐君毅對現代文化的省思〉一文,分別回應批評唐先生為傳統主義者、絕對主義者、具判教色彩、偏重拯救人的心靈,忽略變革社會制度的重要性、將世界再魅化等論點,指出不當處所在,對釐清唐先生的思想有其貢獻。林維杰教授〈唐君毅的感通論述〉一文則強調唐先生以吾心作為諸感通之核心,從《易經》的卜筮感通、二程兄弟人性感通,以及孔子的仁之感通等三方面,建立通貫形上學、人性論與主體論的感通論。在歲末年終之際,僅以此紀念專號表達對唐先生最高的敬意與無盡的追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