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猶太─基督宗教負(否)性原素初探 ─一種體系性宗教詮釋學進路 |
陸敬忠 |
78 |
2 |
性哲學及其不滿──論高德曼的簡性 |
甯應斌 |
74 |
3 |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
余安邦 |
73 |
4 |
由休謨之「神蹟觀」反思基督教的 終極關懷倫理觀 |
楊雨青 |
70 |
5 |
敘事重心的轉移:從《再生緣》到《筆生花》 |
張思靜 |
46 |
6 |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
林素玟 |
45 |
7 |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
梁慕靈 |
39 |
8 |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
吳振漢 |
37 |
9 |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
Liz Thompson |
37 |
10 |
自我與多元觀眾之間: 唐寅女性題材繪畫研究 |
唐寧 |
35 |
11 |
聲音異質學,似怪物的藝術—— 阿洛拉與卡蕯地亞的政治藝術中的聲音 |
陳蕉 |
35 |
12 |
明治時期以來候文史料判讀方法 |
伊藤桃子 |
35 |
13 |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
林雯玲 |
24 |
14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