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
翁文嫻 |
69 |
2 |
德布西長笛音樂中的開創性 |
陳惠湄 |
65 |
3 |
山林倫理是公民倫理 — 由「無痕山林」與〈失去山林的孩子〉 談起 |
劉久清 |
64 |
4 |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
林耀盛 |
61 |
5 |
為何同性戀平權不是同婚的有效理由?— 兼論剩餘認可 |
甯應斌(卡維波) |
58 |
6 |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
呂文翠 |
36 |
7 |
研究型創作之交鋒與「藝術知識」初探 |
高俊宏 |
34 |
8 |
心象考: 臺灣攝影中的「心象」概念源起和挪用 |
陳佳琦 |
33 |
9 |
《文心雕龍》的通變論 |
朱曉海 |
31 |
10 |
漢語詩律學研究的新材料與新問題——論唐代碑志銘詞韻式之新變 |
程章燦 |
31 |
11 |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
卓清芬 |
31 |
12 |
諸橋轍次〈詩經總說〉對《詩經》學基本問題的觀點 |
張文朝 |
29 |
13 |
環境倫理規範及其集體行動之間隙探究 |
蕭振邦 |
29 |
14 |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
黃桂瑩 |
17 |
15 |
由迷孃〈唯有知道渴望的人〉管窺舒伯特歌曲風格 |
易繼心 |
9 |
16 |
江文也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狂歡日》中的傳統與創新 |
宮筱筠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