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陽明哲學的內在化 |
林維杰 |
70 |
2 |
唐牟二先生對華嚴天臺之詮釋的比較 |
陳榮灼 |
66 |
3 |
重新審視牟宗三的〈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從現象學的觀點來看 |
汪文聖 |
62 |
4 |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
陳佳銘 |
58 |
5 |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East Asian Philosophy: Nishida Kitarō and Mou Zongsan |
ASAKURA Tomomi |
54 |
6 |
牟宗三與海德格 |
陳榮灼 |
51 |
7 |
論荀子「聖人生禮義」所含藏的問題 |
何淑靜 |
50 |
8 |
黄宗羲氣論之重新定位 |
陳榮灼 |
44 |
9 |
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 |
楊自平 |
43 |
10 |
羅近溪圓教思想研究 |
謝居憲 |
43 |
11 |
論牟宗三先生對於別教與圓教之詮釋──兼論王陽明的工夫論的別教與圓教意義 |
陳志杰 |
34 |
12 |
對《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的「存有論補充」 |
陳榮灼 |
32 |
13 |
「莊子:魏晉玄學的關鍵」兼論戴璉璋先生對魏晉玄學的貢獻與商榷 |
謝大寧 |
32 |
14 |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
涂藍云 |
32 |
15 |
余英時與新儒家 |
李顯裕 |
31 |
16 |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
陳榮灼 |
30 |
17 |
程朱、陸王二系的會通 |
楊祖漢 |
24 |
18 |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
賴柯助 |
24 |
19 |
牟宗三之後「對列格局」儒學的探路者—— 《後新儒家與現代之後:林安梧教授回甲誌慶學術論集》書評 |
鄭文泉 |
24 |
20 |
「儒家不能以道家為忌」——試論牟宗三「以道釋儒」 之詮釋學意義 |
劉笑敢 |
24 |
21 |
論牟宗三先生的經典詮釋觀:以先秦道家為例 |
鄭宗義 |
24 |
22 |
康德、牟宗三「物自身」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 ――從「現象與物自身」到「目的與存在」 |
吳甿 |
21 |
23 |
理學「即寂即感」思想探源 |
許朝陽 |
18 |
24 |
當代新儒家對禮治民主之批判 |
李瑞全 |
16 |
25 |
論周濂溪哲學對《中庸》思想的承繼與發展 |
黃秋韻 |
15 |
26 |
論牟宗三先生對王塘南「透性研幾」的詮釋 |
韓曉華 |
15 |
27 |
由朱子的讀書法論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
呂銘崴 |
14 |
28 |
論朱子與孟子對「良心」概念的了解 |
賴柯助 |
12 |
29 |
《老子》的自然思想析論 ——以牟宗三先生的詮釋所做的探討 |
曾珮琦 |
11 |
30 |
論張橫渠之「太虛即氣」說——對諸哲學史家之詮釋的考察 |
王林偉 |
11 |
31 |
對近人研究朱子《知言疑義》「性無善惡,心以用盡」 之省察 |
李素楨 |
11 |
32 |
孟子哲學新探 |
陳榮灼 |
10 |
33 |
應用儒家:牟宗三的哲學的呼喚! |
鄭文泉 |
10 |
34 |
從康德到海德格── 試論當代學者於孟子詮釋上的一項爭議 |
謝君讚 |
10 |
35 |
就牟宗三對陽明後學的流弊的看法提出省思 |
許惠敏 |
9 |
36 |
和尚道士是放縱恣肆嗎? 論牟宗三與張明宗的觀點 |
蕭志同 |
9 |
37 |
當下呈現之自由是美的 ——牟宗三美學之基礎命題 |
唐聖 |
8 |
38 |
胡五峰哲學之圓教規模 |
李瑞全 |
8 |
39 |
牟宗三先生對劉蕺山「物即是知,非知之 所照」的詮釋 |
黃敏浩 |
8 |
40 |
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 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 |
黃瑩暖 |
8 |
41 |
「人禽之辨」之本體宇宙論的說明──關 於牟宗三先生詮釋明道此一理論的一些 討論 |
陳祺助 |
8 |
42 |
牟宗三先生論儒家道體義 |
鄧秀梅 |
8 |
43 |
牟宗三先生對羅近溪哲學的詮釋 |
謝居憲 |
8 |
44 |
道德的理想主義、積極向上之精神、產業組織與管制 |
張明宗 |
6 |